應否對病者坦白告知病況?Disclose or Not

在西方国家,醫生主張將癌症的診斷結果告知病者。但是,中國人對死亡比西方人忌諱,大多數東方人士,尤其是接受東方文化教育人士,對於告知卻採取否定態度,家屬不願將實情告知病者。很多家屬甚至阻止家庭醫生將實情告知病人,病人不能從醫護人員得到真實資料。

在疾病早期,未十足清楚病況或未被清楚告知病況時,會抱著可能會治好的信念與病魔搏鬥,但隨著愈來愈多症狀的出現,病者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得了什麼不好的疾病,感到惶恐不安。但祇有少數的病人直接坦率地去詢問別人。不幸地,他們大多數在詢問家屬後仍不會獲知實情。於是覺得煩燥憤怒,接著陷入憂鬱階段。

應否將病者的真實病情告知病者,歷來是一個極具爭議性及比較複雜的問題。告知與否至今尚未達成民族性的共識。

很多癌症病者是上了年紀,而他們的朋友們也大都是這般年紀,有的可能曾經患有癌症,有的可能已經去世;他們那有沒猜測過自己疾病的診斷!加上家人常常陪同他們去看醫生,進行化療、電療、做手術,為他們而操勞,或遠方的親友因知道他們的病況而前來探望他們。這種種因素和跡象,他們會不對自己的病有所懷疑嗎?再者,如他們察覺到周圍的人都盡量避免提及有關自己所患的病症或病情,但卻時常秘密地討論,這也會促使他們確定自己所懷疑是對的。他們可能為了避免令到各人難過或難做,只好也裝作不知,也避免提起「癌症」這個病。

其實,上了年紀的人通常都不怕死亡,他們所懼怕的是死前的痛苦、傷心分離死別、擔心自已成為家人的一個負累,他們也會憂慮後人在他死後的生活,例如放心不下某一兒女等等。

知不知道死亡將近有幾個情況:

病人或親友都知道,雙方都知道對方知道

病人或親友都知道,家人以為病人不知道,病人詐作不知道

病人或親友都知道,但雙方詐作不知道,雙方以為對方不知道

病人不知道,親友不讓他知道

病人不知道,親友不讓他知道,病人懷疑但不詢問

病人不知道,親友不讓他知道,病人懷疑詢問,但家人否定

親友為甚麼不告知病者

一個人患上癌症,身為家人的一定很難過,很多人通常都出于一片好意,決定不把這個惡訊告訴病者。每個人都希望看到別人快快樂樂,尤其是自己疼愛的家人。他們不希望見到悲傷的反應,所以通常報喜不報憂。不想將壞消息通知病者。希望他開心地渡過這人生的最後階段;有些人也許害怕一旦知道病情後,病人會終日憂心忡忡,心情底劣。有些家屬害怕病者不易承受壓力,對身心形成一大打擊,加速病情惡化。或許㑹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氣,甚至產生輕生念頭。

有時是家屬不能夠抵受病人在知道真相後的反應,他們預測病人將會哭泣痛苦。他們可能出於愛,不忍心看到親愛的人那些反應。他們亦可能是想保護自己,不想去經驗這些場面,所以不去告知病人真相。

一些家屬反對醫護人員告知病人,因為當時還未和他們建立好信任關係。懼怕病人一旦不能接受,醫護人員又不能安慰支持到病人,家屬便不知怎辦了。與其如此,不如不將實情告知。在家屬對醫護人員有更多信任時,他們便比較少反對告知。有些家屬不願担起告知的重大責任,便反對告知。如醫護人員願意代勞,他們便不反對。

一向的醫護訓練比較忽略支持病人心理層面方面的訓練,很多醫護人員也很怕面對病人的悲哀,有些真的手足無措。他們亦會逃避,不想告知病人。

為什麼有些病人不去詢問有關自己的病況呢?

拒絕承認(denial)是聽到壞消息時的一種心理和行動反應。其中一種方式是半聾或選擇性聆聽。當醫生告訢病人有關他們的病況時,他們衹聽到一部份。對疾病的嚴重性、醫療計劃、各種治療的副作用和預後等重要細節聽若罔聞。向親友說醫生認為他們的疾病並不嚴重。另一種方式是視若無睹。他們漠視可疑的病徵,把嚴重的症狀看作小問題,不去找醫生,不去作醫生提議的檢查。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病人和家屬都至少經歷過短暫時間的拒絕承認階段。有時全家人甚至親友都好像達致無言協議似的,彼此互相否認病人情況的嚴重性,每人都抱持著樂觀的虛假態度,假設別人都不知真相,以為不讓別人知道真相,便可以保護對方。有些病人長期逗留在這階段。「我沒有患癌症,一定是他們弄錯了。」他們肯定自己沒有問題,無需要作進一步詢問。不去詢問有關自己的病況。

有些病人害怕答案正是自己所懷疑的,於是乾脆不詢問,避免詢問後必須去面對事實的痛苦。

有些病人雖然很想知道更多資料,但他們較喜歡自我控制,靠自己看看情況,採取觀看態度,代替詢問別人,令人難做。

較保守怕事的病人,尤其是上年紀的病人認為各人很忙,不好意思為了自己小小的問題而打擾他們。有些上年紀的病者一向較喜歡事無大小委託下一輩做決定,自己亦不多願知道實情。

有些婦女存有「小女子」的自悲心,很害怕有學識的專業人士,不敢發問,恐怕被譏笑,竟然詢問這些幼稚問題。

病人本身可能畧知道自己得到什麼病,但既然醫護人員及家屬都努力要隱瞞真相,他也祇好順他們的意裝傻,不去詢問病情,徒增他們困擾。

有些病人感覺自己病情日漸惡化。這班醫護人員無能力治好自己,他們未必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實情況。詢問他們也未必有用。

應否告知病人要考慮的因素

1. 病人需要支持鼓勵

多數人在面對自己一生重要問題而苦惱時,都會想找個人來商量討論,希望得到建議或鼓勵。即使內心早有答案,但是在不安的環繞下,為了確定自己的想法無錯,找個足以信賴的人來激勵自己是必要的。這個世界上很少有寧願忍受苦惱默然死去的人。

假使家人不告訢病者真正的病況,他們便會盡量逃避接觸病人,自然也會減少與他傾談,他便缺乏安慰、支持和激勵機會。這樣便會導致病者感到孤單寂寞,這也往往會導致他更難忍受肉體的痛苦。

完全不知情和清楚知道病情的病人都不太感到煩燥,對自己病情抱有疑惑的病人會感到煩燥。他們感到各人正在欺騙我,對他們所說的話失卻信心,我和他們無話可說,沒有人站在我這邊,無人支持我。在這重要時刻,有可信任的人支持是極重要。

在告知病情後,不需要每天都煩燥,懷疑自己得到癌症。

2. 病人需要知道真實資料

如果病人懷疑自己有問題,很想知道詳細情況,但不能從家人或醫護人員得到真實資料,便會覺得惶恐不安,煩燥憤怒,接著陷入憂鬱階段。

臨牀經驗証明,如果病人想知道病情,便應該設法向病者解釋清楚病情,使他對所面臨的問題及醫療計劃的安排有所了解,並鼓勵他積極配合醫療照顧,甚至參與治療上的抉擇。

但另一方面,接觸真實對你有好處,主要是那事實是好的或有利用價值,後果比不知情更好。有時接觸真實真相未必有好處,因為那事實是不好或沒有利用價值,即有功能害處,那麼不知道更好。比如有一個人很厭惡憎恨你,你不知道便沒有影響你。但如果你知道便影響你。你明知自己沒有做錯,你仍然會感到不安,不安念頭會不斷地煩腦你,不能令你的生活得好些。如果病人知道病情真相,但又知道沒有甚麼可以做來避免或延後死亡,祗可以做些東西來控制病徵,他仍然會長期感到不安。

3. 溝通方面

A. 病人和醫護人員溝通

如果一個以為自己有輕微疾病的人發覺病情惡化,祇有下列解釋:(1)診斷錯誤,醫生無能。(2)醫得不好,輕病變重病,醫生無能。醫患間的信賴關係不容易建立,病人對醫生失去信心,將來他們很難得到醫生的支持。

如果病人不知道自己病情,醫生是沒辦法和他們好好討論,目前情況、醫療計劃、預後怎樣等等。家屬不能當病人在場時和醫生討論病情。雖然告知後病人會難過,但病者或家屬和醫護人員之間就可以無阻礙地溝通,信任關係也比較穩定。

B. 病人和家屬溝通

如果病人詳細知道病情,他不需要懷疑各人,與家屬的溝通也比較暢順。家屬和病人不用再以迂迴的方式談話,較能暢所欲言,達成彼此勉勵,一起渡過難關。

病人和家屬雙方都知道對方知道將會發生甚麼事,雙方知道和坦然道出病者將死,大家可以一起開心見誠地來討論治療計劃,或計劃病者的身後事。病者也有機會說出他的需要,和家人詳細計劃安排一下。雖然有時會影響生活氣氛,但對䕶理病人和計劃將來會有幫助。

有些人認為如果雙方有些少否認,可能可以保持一向生活氣氛,好像沒有問題將會發生,其他家庭成員不用受那麼多苦,有些文化是這樣的。太過清楚表白是不正常的,含蓄加上一㸃兒否認可是正常,否則對病人不利,對關係不利。但如果為了避免不愉快的後果,引致生活變得膚淺空洞,沒有好質素的日子。那麼,為了令剩餘的日子值得過,能夠引致不開心的告知,接觸現實和一起面對是必要的。

4. 病人需要安排計劃

有一次,一個患有腸癌的病人,子女已經知道他的腸癌復發,擴散到肺部和肝臟,已經不可能醫治癒。有一天,這病人告訴他的兒女當日和別人簽了一張二百萬澳元的生意合同。令他的家人恐懼起來,不知所措。所以如果病人不知道自己真實情況,有時會做出不適當的事。

如果病者以為死期還遠,便不須趕緊做什麼,但到後期知道真相時,可能剩餘時間無多,未必有足夠時間做完他想做的事。病人在被告知病情,瞭解真相後,知道剩餘時間有限,便必須對未來做出決定。使能好好積極加以安排規劃餘生,把工作上或家庭上的問題整理一下,改變一下生活上各事務的優先次序。建立出一套自己可以接受的生命方式,以迎接日後的歲月。讓自己餘生過得有意義。

病情加重,身體變壞,無論病人知道與否,接不接受,優先序都會改變。但這祇是在後來消極地迫不得已才改變優先序。如果能夠早些知道病情,病人會早些積極地主動改變優先序,令他更好。

當然有些病人知道快將死,可能會失去興趣,不去做旁人認為有價值的事,比不知道時更不想做。也不去做他以前想做的事。生活質素更差。但一般上,這樣的病人不多。

有時病人知道快將死都沒有什麼事務需要做,好處不多,祇會令他們痛苦。不告知或否定則能夠保䕶他,讓他繼續生活。所以不要認定病人在知情後,一定有很多事情要做,對他們一定有好處。要衡量個別情況。不過,很多時,祇有病人自己才清楚有什麼事情可以做,旁人猜測不到。

有時病人需要知道真相,才可以進行某些事。但其實最主要因素是那件事的重要性和後果。

A. 完成未完成的事

每個人可能有些事情想做而未做,以為自己疾病不嚴重,還有很多時間,便不趕緊去做。如果知道時間無多,便會盡快完成。有一位病人說:「我正因為知道患上癌症,才能對工作更加帶勁。一想到尚有正在進行的事,還有其他想做而未做的事,就覺得着緊起來,時間對我實在太寶貴了。」

在病者有限的時間內,家人應鼓勵和給他機會,讓他可以完成他還沒做完的事,例如:說出以前未有機會說或不敢說的話,修補關係上的裂縫,見見多年未見的老朋友,前往從前一再想到的旅遊點,整理一下財務問題,甚至預立一張遺囑或一份生前信託,可減少他死後財務上的麻煩。通過和家人開心見誠的討論,病者能體會到子女後人生活已經有所安排,便可以安心地離去。

因為剩餘的時間不多,很多人想盡量利用時間,做一些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事,時常反省我利用這些寶貴時間去做這些事對不對,還是去享受一下更好,或者做一些別的事情更好。有時會後悔選擇錯了。如果認為選擇沒錯,便想做多些快些,他們會問,有沒有浪費時間,可不可以再做多一些什麼。這給病人和家屬很大壓力。要明白放鬆精神和足夠休息亦是重要。不要用以前做不到的事將現在所有時間佔據。如果人一死去,有甚麼對他是真正重要,不可不做的。是不是想立功、立德和立言,名垂千古。所以如果不懂得適當利用時間,知道自己快將死,也未必能夠為病者帶來好死。

有些病人希望有離開前給後人做些事,好像織一件毛衣給孫子,或者將以前拍下的照片整理一下,輯成一套套,每位兒女有一套。病人有能力內做得到和完成的,對他和對後人是很好的。但有些病人野心大,希望能幹一件大事,知道有病後才開始一個工程。到後來身體續漸轉弱,後人被迫替他完成。

B. 給自己更多選擇

有很多東西我們一向不做是因為怕引起壞後果,那麼到臨終時是不是可以放心做?知道快要死,給自己更多選擇餘地,不需要顧忌那麼多壞後果。這時放心做會不會令我們得到好死。有些是,有些不是,比如不需要戒口,想吃甚麼便吃甚麼,時時都可以大吃大喝,如果吃得下的話,不健康食物可以放膽吃,高糖高膽固醇食物放心吃,享受盡所剩餘時間,不需要理會多年後才出現的副作用。話雖如此,有時雖然可以放膽飲食,但心情轉變,胃口轉差,所謂龍肉都吃不下。

在這時候,危險的事可以放心做,最壞的便是早些死。反正快要死,袛是早少少。乘坐熱氣球、跳降傘或笨豬跳也可以,所有壞後果比起死亡正是小巫見大巫。客觀上,理性上,數學上來說是正確的,提早一星期或一個月無所謂,何況這樣做未必在短期內縮短壽命。一星期或一個月是時間的絕對長度(absolute length)。但如果比例上看時間就不同(relative length)。所剩餘時間不多,很有限,很寶貴。一星期或一個月佔所剩餘時間的大部分,不值得去損失掉。

但有時有些事情不是可以想做就做,比如,有些東西做了會傷害別人,所以不做。這些事在臨終時也不可以做。

5. 接納死亡

要一個人能夠接納死亡,有必要讓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因為他不知道病情,要他接納死亡是不可能的。在告知病情的時候,病人當然接受很大的打擊,但如果可以從打擊中重新站起來,他就能夠保持穩定平靜的心,和絕症一起生活下去。

6. 自主權

很多人說要死得有尊嚴,又將尊嚴放在有沒有自主權和控制權上。

自主權(self-determination)便是能夠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能夠控制(control)怎樣實行進行,能夠不被阻礙,成功達到目標目的。要病人有自主權,但又不想病人知道病情,看來有些矛盾。如果要讓病人自己做決定,說出自己的想法,病人便一定要清楚知道自己的病情,需要何種治療方法,每種方法的效果和副作用,才可以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為了確保病人自己做決定的權益,告知是必要的。

如果病人一向重視自主權,決定生活程序,他會希望能夠抉擇自己的醫療大計。他便需要知道自己快將死亡。如果病人一向不想做抉擇,知道快將死衹會影響他的心理。比如一些有較傳統思想的女性,認為三從四徳是女性美德,少來從父,長來從夫,老來從子,幾十年來都是丈夫或兒子做決定。衹是為了要她們能夠自主而讓她們知道快將死,在這方面是沒有好處的。

有一個研究發現高教育程度的人士較想要知道自己快將死。主要是因為能夠自主。這樣便可以和他們一向的自我形象相配合。他們想有控制權,能夠安排外面世界的東西,比如醫療程序,起居飲食,在那兒死,或甚至葬禮安排,可能是希望這樣可以減少重病對自我本我形象的影響。同時想控制一下,令自己能夠繼續一向的生活方式。其次才是認為自主能夠帶來較好後果。

除教育程度外,很多時一個人的行為和他的性格有關。性格是根深蒂固的,不會在臨終前的短暫時間內轉變很多。知道快將死,行為普遍上會繼續一樣。被老闆罵,一向忍氣的人會繼續忍氣。如果知道快將死,很多時沒有令你得到更多抉擇或控制,行為會和以前一樣。那麼,知不知道快要死,在這方面不會令病人死得好些。

在病人得知壞消息初期,他們會有否定反應。否定亦是一種自主現象。病人靠此控制着自己被外間因素影響多大,不去受這些因素困擾,能夠繼續正常地生活下去,去活一個和自我本我(self-identity)配合的生活。

強迫一個人知道一些他不想知道的事是殘忍的。如果病人想知道卻不被告知,是被剝奪了「知道的權利」。相反地,如果病人根本不想知道自己的疾病,我們卻偏偏告訢他,這是剝奪他「不想知道的權利」。所以告知與否要看病人意願,是他們個人的決定。選擇自己不做決定,讓別人為你決定立主意已經是一種決定。如果真的想病人有自主權,便讓他決定想不想知道病情真相,或讓別人為他決定一切。要病人有自主權,便讓他決定想不想知道實情。

7. 思考人生

在開始時就瞭解病情的話,對自己的人生會做更深入的思考,即使在復發或是病狀轉劇時,也能坦然接受。

告知並不是把病名告訢病者就了事,而是要他認真思考人生,讓他尋找如何使餘下生活得更有意義。若果不知道病情真相,有的是會安逸地平白浪費掉寶貴時光,到後來更接近死亡時,便不夠時間用。對大多數人來說,瞭解真相,可以把他所背負的苦痛,給醫護人員和家屬分擔。

告知帶來的影響,外表看來似乎是陷於震驚狀態,可是其內容所蘊含的無比生命力,卻是我們所無法看出來的。很多人會回顧一生,替自己一生人所做的事,成敗得失做一個定論,寫下自傳的完結篇,如果做得好,病人可以在𤫊性上得到好死,所謂到死無悔,含笑而終。但這回顧需要時間,如果病人及早知道自己將死,便有時間處理。我會在靈性䕶理一節討論。

8. 人際關係

知道快要死會不會改變人際關係,病人而得到好死?因為時間無多,他們不想浪費時間在無謂的關係上。他們可能要求增高,選擇與何種人有關係,減少和那些祇有利用價值的人的關係,多些和親愛的人在一起。不過,人在生活中始終是互相幫助扶持,尤其是有疾病時,更需要各方面的人支持幫助。有些人在知道患有絕症後,或知道病情惡化或復發,還需要上班賺錢,希望能夠剩餘多些錢給後人使用。有時要趕快完成未完成的事,需要別人幫忙。他們不能衹是和親愛的人在一起。一定要有個平衡點。

有些病人則可能感到無所謂,自己快將死,此生在世恩怨情仇也將會隨著死亡而了結,更容易隨遇而安,降低對別人的要求,不和別人斤斤計較,因而改善關係。有些則會要求別人向他讓步,要求多多,破壞關係。

病人和家屬將內心情緒表達出來,對表達者有益。但會否損害關係,要視乎關係雙方他們一向特有的關係、性格與偏好和雙方表達能力方法。應怎樣做要雙方有默契或同意。

有些病人知道快要死,沒有多剩餘時間,說話都大膽些,不怕有甚麼壞後果。好像已經辭了職的人或者已經被解僱的人,講說話大聲點,對上司或老闆頂撞也不怕。如果病者這樣做,旁人可能難受,他們要抵受病人口沒遮攔,令他們受傷的說話。當病人不計較後果時,亦可能做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如嫖賭飲吹等,用錢揮霍無度,甚至傷害別人。

所以知道快將死未必對別人的關系有好處,也不一定有害處。

告知與否

不是所有病者都可以接受告知,須依情況而定。不要很概括地一律以為病人無法忍受或是意志脆弱,就不予告知。或者以為告知有那麼多優點,便一律告知所有病人。需要衡量每個病者的個別實際條件,來決定告知與否。評估一下告知有甚麼好處,不告知有什麼壞處。告知的目的要清楚明確,例如病人希望知道或病人必須知道,否則很多財政或法律問題。

除了以上已經討論各點之外,有些人認為應該根據病者不同的精神狀態、性格和心理狀況來決定是否告訢他們、若果一位九十歲患有老年性痴呆的癌症病人,除非他詢間,就沒有坦誠告知的必要。

有老人癡呆的病人有感情,懂得分析目前的情況,能夠預測將會發生什麼事,但很快忘記剛才被告知什麼。當被告知疾病的嚴重性時,預測自己快將死時,他們會和普通人一樣,感到痛苦,但很快便會忘記。不會和正常人一様去思考、整理訊息、去哀悼、去接受,然後去安排面對。以後,在被再次告知壞消息時,他們會和以前第一次被告知時,再次接受衝擊,同樣感到意外,悲傷。對這樣病人告知不單沒有好處,祇會增加他們的痛苦。

生活一向是良好的,知道病情後,生活不會更加良好。如果祇會令病人生活比較以前差,不如不要告知。但病者可能有要事辦。如果生活原本是不好的,在知道後有沒有可能改善?如有可能,改善多少?

如果死亡已經是避無可避,病者知道或不知道都有同樣後果。或者祇令他更痛苦,那麼要他知道事實衹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可以利用剩餘時間做一些重要的事。而且這些事比他知道病情後所受的痛苦更重要。這樣,知道與否決定在有沒有要事去辦。即知道與否決定於是否有利用價值,功能益處。如果祗是有益而無害,當然知道事實比較好

有時知道真相是對其他人有利或有利用價值,而不是對病人有益。那時告知與否便涉及道德問題。有時病人知道與否對某些人有利。在一些家庭中,這變成鬥爭磨心和武器,外人不適合批評應否告知病人。

告知與否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疾病的階段,如果在疾病早期,還可以醫治痊愈,更要設法採取行動,要得到病人配合。但在後期,沒有甚麼可以做時,知道未必有用。不過,在尾期,病人可能能夠好好利用剩餘時間。如果真的不能好好利用,不如不知。

誰有能力告知?有時家屬自動請纓去告知病人,可能對醫療人員缺乏信心。有些則希望醫療人員能夠擔此重任。但如果醫護人員和病人間的信任關係還沒有穩定便貿然告知,是件危險的事情,因為病人一定會處於難過悲傷的狀態,需要醫護人員與家屬互相合作,給予支持安慰。沒有好關係,病人會礙於不稔熟,不將心情透露,告知者便無從幫助支持。

總括來說:

  1. 改善關係:但有時相反。給家人多些壓力,惡化關係,引致痛苦。

  2. 多自主權:但知道事實,病人不一定多做決定。這取決於他的個性和習慣,以及他的價值觀。好好利用剩餘時間,但有少數病人不能做到。

  3. 能夠控制:是否有東西需要控制。

  4. 病人能否繼續他想要的生活,存有希望和安掛一些對他重要的事。改變生活上的優先次序。

  5. 不知道事實會否令家人難做和痛苦。

  6. 進行醫療:要病人做一些醫療抉擇,有時不一定要他知道自己快將死這事實。

  7. 比較容易溝通,不需要時時小心謹慎說話:如果病人不知實情,家人要時常說話謹慎,但生活上,小心說話在其他情況之下也是必要的。

  8. 病人不用懷疑,浪費精力精神,在死前有好些生活,得到好些的死。

  9. 病人的精神狀態

  10. 有沒有有能力的人去負起告知責任

  11. 有沒有能力在告知後支持病人

告知之後,有沒有以上事情出現。如果一樣都沒有,那麼告知便沒有需要。如果祇有一樣發生,已經值得告知。

總結

沒有一個最好的公式或措施,最重要的是要看個別情況而定。但對於絕大部份病人,告知的好處是比壞處多,應該告知。

我身為醫生,我有責任滿足病人的需求。如果他們想知道病情真相,我會坦白回覆他們的問題。甚至家屬不批准都會做。

怎樣告知

怎樣告訢和告訢多少其真實情況,也應根據病者不同的精神狀態、性格和心理狀況來決定。

評估病人或家屬的接納力不易。醫護人員常會低估他們的接納力。很多家屬以為若告知病人,他一定會受打擊和受不了,但事實上很多病人適應得很好,能接納事實。其實,是家屬自己難接納事實,而將困難投射在病人身上。人類處於軟弱的同時,也有堅强的一面。對很多年老的病者,知道自己患了絕症對他們的打擊並不大。

比較難告知是當癌症復發,或癌症控制不住,病情在中末期正在惡化,或癌細胞擴散到別的器官,威脅生命時,告知病情就殊不簡單了。

如果病者在最初的時侯,已經被坦白告知患有癌症,他已經有機會認清自己的現實人生,對治療瞭解和合作,一向已經有心理準備,知道可能有機會復發或惡化。他們是比較容易被告知和接受。反之,從開始就不告知的話,在這時候便產生困難。

告知必須具備幾種條件:是否有醫護人員和家人的支持?家人是否成熟?有無義工或朋友支持?病人的個人經歷如何?支撐自己的內在夠不夠成熟?

如告知的人自知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安慰,便要留給有能力的人去告知。

在告知之前,必須弄清楚他對自己疾病的理解程度。有時家屬以為病人不知道,其實他早就知道了。假如病者想知道自己的病況,坦白是最好的方法,盡量嘗試去答覆他所有問題,但不要答太多,千萬不要迫他知道一些他不想知道的事。當然,有些問題是很難回答的,最常見的是:我還能活多久?這實在是有時甚至醫生也無法預測,身為親友,可坦白告訴他沒法預測。當遇到一些複雜的問題,或不知道怎樣告知病者真實的病情時,可要求醫護人員幫助,他們在這方面有較豐富的經驗。

通常告知壞消息最好用階段式的告知方式,每次祇透露一點,讓接收者有心理準備。在告知期間也要時常弄清楚病人理解程度,在被壞消息衝撃時,理解程度差,有時候需要再三解釋,病人才明白和記住。解釋多少程度要視乎病人的心理狀況。

對於癌症告知的方式,發病時與癌症復發或轉移時是不同的。在早期發現較易治療,生存率較高。近年醫療進步,很多類癌症在治療後的生存率亦提升。能夠治癒的希望亦較大。患有癌症已經不是等於被判死刑。那些早期發現有較高治療希望的癌症,在診斷確定後,醫生比較容易明確告知病者,亦比較容易給予病人希望。社會上有關癌症的資訊增多,病者的疑慮比較容易得到答案。往後的治療就會採取積極的合作態度。

那些開口問:「我是不是得了癌症?」的病者,是比較容易告知的。只要提示他「不是良性的」,他就明白了。在告知時要考慮到個別對象因素,盡量有技巧地避免用太刺激的字眼,例如用「腫瘤」來代替「癌」。同時鼓勵病者,給予病者希望。在關顧病者肉體方面,可讓病者知道通過紓緩醫學,很多痛苦都可以控制。

不同方言容易造成溝通上的障礙;但彼此即使操著同一的語言,分歧仍然不時出現,「溝通」許多時候成了各自表達,既無助了解,卻反增添衝突!應嘗試採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藉此達至彼此尊重、彼此體諒、互相接納。

當病人扺受不住時要停止,容後再跟他傾談。這樣可以減少病人所受的衝擊,還令病人覺得他人會用對他最有利的方式對待他,支持他。要盡量給病者支持,在關顧病者心理方面,要盡量給病者支持,在這個關鍵性時刻,他人生中最大的需要是受別人關心,他需要一些可信任的人,傾訴內心說話,或答覆他的很多問題。

如何告知是一重要問題。告知後怎樣支持病患又是另一重要問題。很多病人覺悟到自己已經患有癌症,技巧性的安慰,根本無意義。

我會在其他文章討論怎樣支持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