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及道歉 Forgive and Apology
/
通常可以看到臨終病人寬恕他人和向人道歉,求被原諒,他們希望帶著一顆寬恕的心和潔淨的身體,無怨無悔地離開世間。除了原諒別人,也原諒自己。
原諒別人
放在眼前的有两個選擇,原諒和不原諒。如果不原諒,你便繼續帶著舊傷口,不滿和怨恨,繼續做自己的奴隸。而那個以前曾經傷害你的那個人卻毫無不痛快。不原諒別人便是繼續懲罰自己。如果原諒的話,那傷痛立刻痊癒,自己回復未受傷害之前的我,將自己釋放出來,自由地去重新開始或修補和對方的關係。
原諒有很多阻礙
第一,未能忘記別人在那件事情中的行為。埋怨別人比埋怨自己容易。定睛於別人錯處時,便不會審察自己的問題。甚至知道自己有錯處,毎個人也是比較容易接受自己的有限,替自己辯護和寛恕自己。你會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比你高尚,饒恕你罷!」這是慷慨施予,不是真正的原諒。
為什麼我們不試圖對待別人好像對待自己一樣,替他辯護和寛恕他?別人以前對我的傷害未必是存心有意的,或衹不過是因為他們做人的有限或迫不得已才這樣做的。我們要試圖用了解自己和原諒自己的心去了解他們,原諒他們。一個人不單單有錯處,不要祇看到他的錯處。接受別人的有限和負面的一方面打開我們的心眼,開始記起他們的優點,幫助我們去重視他們正面的那一方面。正確的想法可以是:「你做錯,我亦有錯。人誰無過。我不想用你的錯處來界定你的為人,好像我不用我的錯處來界定我自己一樣。除了錯處,我亦有很多好處,同樣地,你亦有很多好處。」我們在原諒別人後,開始看到他的好處,便比較容易忘記那件事情中他的行為。如果原諒從心中發出來,亦療癒我們內心的傷痛。
第二,希望報復,令他知道被他傷害是多痛苦。如果真的報復成功,你可能開心滿意。但跟著可能內疚,自己竟然降低自己的人格,做出一些以前認為不對的事,傷害別人,令人痛苦。這祇會增加自己的痛苦。
第三,隋性。忽視一件問題往往比較處理問題容易。一拖再拖直至沒法再拖,如死神將至,或內心所積聚的傷痛已無法忍受,才決心處理掉。臨終病人常有一個願望,是原諒別人和被原諒。
第四,覺得原諒了他就是便宜了他,他應該得到應有的懲罰。每個人都曾經傷害過別人和被別人傷害過。問題不在「傷害」本身,而是在對那傷害難忘記,這些記憶沒有影響傷害自己的人。不原諒他並不是在懲罰他。其實長期的憎恨和執著是在懲罰著自已,那傷害的記憶繼續傷害著我們。不需理會傷害你的那人,他繼續去傷害他人與否是他的問題,他有他的包袱去背負,怎樣處罰他是上天的責任,不用你粗心,你沒有權去決定他的命運。自己當下的問題是怎樣不再被舊傷害纏繞,去活一個平安喜樂的生活。年紀愈大便累積愈多傷害記憶,便愈覺痛苦。原諒讓舊傷痛復元,重新使自己和別人連結,使自己活得更充實。
第五,他的行為下賤,我比他高尚,如果原諒了他,我便和他平等,無形中我扁低自己。當一個兒童做錯事時,我們見到他們害怕,便會代他們辯護說,他們祇不過是無知,值得原諒。如果一個成年人傷害我們,可能祗見到他的行為和那件事,感到傷痛,見不到他的軟弱無知。要原諒便需要好像對待小孩一樣,見到一個軟弱的人,不要祇見到事。原諒他不會扁低自己,因為我本來已經是和他一樣,有軟弱,混亂,遲鈍,情緒化等等弱點。人是會做錯,原諒後大家一起學習成長。
我們時常堅持他人先敞開心靈,我們才敞開心靈,聲稱衹要他人開放自己,我們就開放自己。但是如果他人辦不到,或沒這樣做,我們便無法與他人交融,使雙方繼續遙遠隔離。了結舊事好像两人拉扯一根繩子,只要其中一人放下他那一端繩子,就可以結束他們之間的緊張。敵對狀况可以在片刻中消散。
「應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惱恨你們的人;應祝福詛咒你們的人,為毀謗你們的仇人祈禱。」(路六27-28)耶穌愛仇的精神,無論理性上你多認同,實踐起來你都會發現有心無力。人的本能反應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怎會是以德報怨?縱然不作報復,那刻骨銘心的傷痛也不能輕易忘懷;縱然不加追討,那無法填補的虧欠也不會一筆勾銷。耶穌愛仇的理想,給人的印象總是曲高和寡,相反本性,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
耶穌無辜地被出賣、鞭打,然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在臨終時祈求天父饒恕害死祂的人。祂說:「父啊,寛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甚麼。」(路加福音二十三:34)耶穌被人害死,仍然能夠饒恕害死祂的人。我們所受的傷害相比之下,極為渺小,為什麼不能夠寛恕呢?
耶穌跟我們一樣也曾被惱恨,祂完全明白被傷害的心境。祂教我們愛仇,目的不是叫我們逃避或否認內心的瘡疤;反之,祂希望撫順我們的憤怒和怨恨,免得心靈無了期被傷害下去。一個緊握著仇恨的人,往往自以為是強者,殊不知是一個甘願讓仇恨繼續主宰自己情緒,讓怨憤繼續切割自己心靈的弱者。試想想,當自己心懷憤恨的時候,痛苦的是對方嗎?折磨的是對方嗎?無論對方是否好過,自己的情緒已因憤恨而受到困擾,行動受到牽制,血壓因此而上升,甚至健康受到危害。因此,愛仇並不是高超的理想,而是人生的智慧。唯有愛仇,我們才能從仇恨憤怒的陰影中釋放出來,讓自己的心靈重獲自由。
聖經舊約敘述以色烈王達味(大衛)充滿人生的智慧,他明白愛仇才是化解敵人的最佳方法。唯有愛仇,才是打破冤冤相報的出路。事實上,作為以色列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王,達味的成功,完全是因為他沒有把自己的自由交在仇恨手中。
愛你的仇人不獨沒有相反人性,反而使人性達至滿全。人緊握仇恨,其實是不願離開人性的局限和束縛。人幾時愛仇,表面上是放棄報復,給對方便宜,其實是讓自己從那沒完沒了的人性荒謬中釋放出來。
或許你對愛仇仍有所保留,寧願接受仇恨的折磨,也不願放棄手中掌握的一切。又或許你認為愛仇實在太冒險,寧願滿足於人性的有限,也不願向未知的將來跨出一步。不過,達味和耶穌的經驗都可以為我們作證,我們毋須為愛仇這高超的理想而嚇怕,也不必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退縮,因為天主的回報,往往超出我們的奉獻。「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受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路六36-38) 天主經有:「...請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
有一次有人問印度靈修大師戴邁樂神父:「死了以後,你最喜歡你的墓碑上寫甚麼?」他說:「很久以前,我喜歡上面寫著『這是一個聖人』。近來,我則喜歡看到『這是一個好人』。不過,現在我最喜歡上面寫著『這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的確,人如果沒有心靈的自由,修德成聖又從何說起呢?相信這是戴神父多年靈修旅程的心得。
有些人想跟某人了結一些事,可是那人已經死了。他們慨嘆不能及早表達自己的愛,彼此溝通,如今一切都遲了,覺得很內疚。其實不需要一定看到對方才能道歉或表示愛。向對方道歉或示愛是我們的工作。這工作與結果無關,這是為自己做的。何況如果對方仍健在,他未必接受你的道歉或在他面前表示的愛。
一生人中接觸很多人,有很多次被傷害,是沒有可能在死前原諒所有人的。不要迫自己,你是沒有可能做聖人的。主要是得到心之所安吧。
道歉,求寬恕
沒有一個人在一生中沒有做過對不住人的事。一些你已經向別人道歉而得到原諒。但是可能還有一些未曾道歉,還是耿耿於懷。不妨採取主動,向對方道歉,在死前完結瓜葛,不用帶著不安情緒離去。但不要希望得到被原諒。道歉是為了令對方明白你的歉意,為自己完成未竟之事。對方要繼續向你生氣,是他的問題,是他選擇繼續背負的包栿。
原諒自己
最需要被你原諒的人還有你自己。原諒自己曾經做錯了事,或應做而沒有去做。換句話說,停止內疚,饒恕自己。我們可以饒恕人也要饒恕自己。有些人說:「早知如此,我便不會這樣做。」但這個世界並沒有「早知」這回事。要饒恕自己,便要明白當我們做那事時是以為那是最好的做法,如果有更多資料便已經不會那樣做。所以要接受自己當時的無知。有時自己明明知道是不對的,遍遍要做這些事來傷害別人。這可能當時自己在痛苦中,思想不大清醒,如果清醒,可能不會這樣做。接受這是自己當時做人的軟弱缺點,原諒自己罷。如果事情很大,真的無法饒恕自己,對上天說:「天主,我不能饒恕自己,但我很後悔,饒恕我吧。或幫助我饒恕自己吧。」這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內心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