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協助病者和家屬 How can you help the patient and family?
/這裡,主題是「協助」二字。病者和家屬決定做甚麼,朋友(或義工)從中協助。在協助時不要令病人或家屬更辛苦,不要希望他們當你是貴賓。在用廚房後家屬要執手尾清潔,很累時還要應酬招呼貴賓喝茶吃東西。不要令他們感到欠朋友一個人情,將來要還。你可以對他們說:「你不用覺得欠我甚麼,只要同樣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我在其他文章討論過以下不同東西:需要(needs),期望(expectations),偏好(preference)和要求(demand)。需要是那些為生存或生活一定要有的;期望是可有可無,但他想要有;偏好是他們在很多東西中選擇較喜歡的那種。要求是他們說出口或用其他方法表達出來的要求,可以是需要、期望或偏好。在缺乏資源和時間時,最好能夠先滿全他們的需要,然後才滿全其他。所以第一步是找出他們的需要。
有些病人性格內向,不擅表達內心感受,又懦弱,害怕給別人加添麻煩,更遑論有甚麼要求。有時試圖暗示一下,然後看看別人的反應,一發覺反應不妙便退縮,這令到他們的需要不能夠滿全。照顧者或朋友需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去發掘他們的需要,鼓勵他們說出需要,或甚至直接詢問他們。
很多家屬雖然應付不來亦不敢要求別人幫忙。如果你真的能夠付出一些時間或精力為病者和照顧者服務,不妨直接了當詢問病者或照顧者他們的需要。但如果他們堅持不需要便不要勉強,但可以告訴他們你是樂意為他們效勞,將來如果有需要可以找你。(在此網站有另一文章討論怎樣在家照顧病人)
需要可以分做肉體生活和心靈方面
肉體生活方面
病徵的處理主要靠醫護人員利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來控制病徵。身體照顧方面靠配偶。日常生活方面,主要靠親屬。朋友可以幫助做一些家務,如清潔、洗燙、吸塵、煑食,替他們做些跑腿,購物,車送病者去看醫生或治療。在澳洲,居住獨立屋的人需要打理前後院,剪草、花草施肥、清理雜草落葉。如果病者是男性,屋外便很快變成殘墟一樣,朋友到訪實屬難看。朋友在這方面的幫助肯定令病人和家屬開心。
朋友的幫助可以讓照顧者有時間休息,或者做一些衹有他們才可以做的東西,如照顧病人和其他家屬。很多小孩子統籌不願意被外人照顧。
如果病人沒有親屬同住,生活方面也要靠朋友幫助。需要比較多朋友合作,病人沒有精力和多人打交道,需要有一個人統籌,安排誰在甚麽時間做甚麼東西。這個人要常和病人和醫䕶人員溝通,明白病人的需要,然後通知其他人。現在差不多所有人都有智能手機和使用Whatsapp 或同類,成立一個群組,在短時間內所有成員都得到消息,和分享意見。
有人負責食物,煑些食物放在冰箱,病人自己用微波爐弄熱,每次供應足夠兩天食用,這樣便不用每天都供應。有些人負責個人清潔,家居清潔,洗熨衣服,購物等等。朋友有自己的家庭,一種幫助可以由兩個或更多人負責。預先決定在緊急時聯絡誰,如果找不到他便找誰。這些人最好住得比較近病者和能夠在短時間內到達病者。如果病人和隣居關係好,不妨包括他們在這支持網內。
如果病情惡化到需要長時間有人臨在,便要考慮放病人入䕶理療䕶院或寧養院接受照顧。
心理情緒社交方面
過來人說過心靈的痛苦比肉體痛苦更難受。不要祇留意病人的肉體的問題,應兼顧他的心情感受。忽畧心靈問題是一個普遍常見的現象,因為很多人不懂得應付心靈問題。(本網站有文章討論「尊嚴」,「自尊心」和「靈性問題」)心靈情緒方面需要很多朋友協助。
有一個生存理由足以幫助病人抵受極大的肉體痛苦。各人有不同的生存理由和人生價值觀,當生存衹是別人的負擔,失去生存意義和生存目標,看不到前景和方向是多麼痛苦。在臨死的一段時間,以往給生命輔以意義的工作、角色、地位、貢獻等都一一不見了,變成一個衹接受而不付出的人,在家中和社會中都無生產力,失去一向的角色,幫助不到家庭,還要家人很努力地照顧他,這身份的喪失令很多人不能接受而感到痛苦。認為失去尊嚴,令到很多人因此要求安樂死。(我在本網站有另一文章詳細討論「尊嚴」)
旁人很多時忽畧這點。要將破碎的自我重整起來不是容易,有時是要衝開重重障礙。當從水深火熱中冒出來時,病者便得到好死。很多時,病者獨自面對死亡,孤身作戰,需要別人幫忙,我們能夠怎樣幫助。
他們需要親友在多方面的支持,疏導情緒,陪伴和明白 。不幸地,病人和家屬雙方都可能同時有心靈痛苦,無能力去支持對方,雙方都需要外間的支持。
朋友對病人和家屬的關心和支持是向他們一種不離不棄的承諾,肯定彼此友誼和感情。拿去的鷄湯和其他食物供給肉體和心靈養料,一個電話問候能夠在心靈中回響良久。因為時間和空間困難的朋友不妨送去一張咭,一封信,或一個電郵,或者安排送去小小禮物或一束花,不但傳情達意,病人和家屬可以看完再看。
有信仰的病人知道教友為他祈禱會感到很舒服安慰,得到力量。家屬在病者死後多年是會記得他們接受過甚麼小小的支持和慰問。
有信仰的朋友亦可以為那些沒有信仰的病人祈禱。如果病人和家屬不同意,便要尊重他們,不要強迫他們。如果朋友仍然希望自己所信的神保佑自己的病人朋友,可以私底下為他們祈禱,可以令他們感到為病人和家屬做了些事。
病人和家屬很多時需要做很多抉擇,但在眾多選項中不知道怎樣或不敢下決定。在這猶疑期間他們需要和別人相量,在抉擇後他們需要別人支持肯定沒有選擇錯誤。
若果病者缺乏朋友或社群聯系,醫護人員可以安排受過訓練的自願工作者(義工)探訪,可以減少病人的孤獨感。如果缺乏這些有能力的人士幫助或當事人情況嚴重,便需要專業人士介入。
在病人死後,家屬更需要支持。除了喪禮的安排外,還有很多法律和財務事件要做,他們的哀悼需要更多朋友支持。
想幫助別人的人首先預備自己
能力和限制
要幫助別人最重要是不會傷害到別人和自己(do no harm),自己方面包括自己和家人。有一位先生向我透露,他的妻子每日都不在家,忙於做義工,家庭情況比較一些病人家庭情況更壞,他和他的女兒放工後還要買菜、煮飯和做家務。所以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專長和能力,亦要明白自己的能力、空間和時間限制。幫助別人要量力而為,不要倒頭來影響自己和自己的家庭。
動機
親友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自以為在幫助病人和家屬,期望病者死得像自己所想像的一樣,或家屬跟隨我們的想法去生活。其實,一個人是無法教另一人怎樣跟自己的死亡方式離開人間。
幫助別人有時是一個圈套,使人無意中利用病人來加强自我形象。當感到病人受惠,他們便感覺到達成自我期望。不要認為自己在拯救別人,其實,在協助臨終病人時也是在幫助自己。雙方互相支持,分享內心的執著與恐懼,病人得到力量能夠現在繼續活下去。探望者在病人死後更容易超越哀悼,繼續活下去。同時,曾經協助支持過病人的人說過,這是他們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作為。對生死問題和靈性生活更加成長。
朋友的訪問亦是他們表達關心的方法。有些人見到其他朋友在幫助病人,不敢不參予,以免別人認為他不熱心,好歹也做些東西。這種幫助不會長久及有用。如果真的有困難,不妨直說,病人和家屬會明白,不會勉強。
我們最好首先反省一下,我們探訪和幫助病人或家屬的動機是甚麼。看看自己是想改變對方,改變他們成為一個我們想見到的樣子,或改變他們的信仰,使其符合自己的想法。還是為了陪伴對方,傳達愛心和平安。我們的任務不是改變他們,不應該期望對方改變現狀,更不是為了滿全自己的需求或希望,從心中吐露的應該是愛。
自己的情緒
很多人以恐懼的心情去面對病人的痛苦,他們不喜歡體會病人的困境。他們期望減輕病人的不適,祇是讓自己好受些。
真正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緒,若果探訪者心靈上因為自己的其他原因而感到極度痛苦,便不可能再接受或分享別人的痛苦。為了保護自己,自然會潛意識地和病者保持肉體上或心靈上的距離,因此便不能好好地支持病者。若果堅持下去探訪者和病者都會感到不安,亦可能影響到病者的家屬。
因此探訪者最好能夠預先清楚自己的心靈問題,先處理好這些問題後才和病者溝通。處理好之後,便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害怕會說錯話,會傷害病人。也不要害怕自己形象受損,常常帶著保䕶罩。
不是毎一個人都能夠完全沒有痛苦,如果探訪者有痛苦,不妨自然地打開自己,和病者分享。如果病者是一個心靈強壯的人,探訪者將自己的心靈痛苦和他分享,說不定,他能夠支持治癒探訪者。同時,探訪者的痛苦柔弱告訴病者他不是唯一受苦者,減少他的自憐和自悲。
死亡的態度
死亡碰觸內心最深的層面,探索潛藏的智慧。如果親友執著於軀體,把死亡看成失落、悲劇和重大災難,無法看到身體需要死去,死亡便變得極為艱難的觀念。這樣,親友自己覺得痛苦,需要別人幫助。他們便幫助不到病人,無法鼓勵病人深度探索潛藏的死亡智慧,無法允許病人體驗自己祇是在軀體內短暫停留的過客。他們想盡辦法逃避死亡,假裝死亡的陰影不存在,他們對病人將死的事實視而不見,絕口不提死亡。拚命安慰病人,鼓勵垂死的病人撐下去、好起來。病人的反應也相同,沒有人敢開口談論死亡。如果有人談到有關一切就要結束,鼓勵病人放棄執著,平安地安息這類的說話,就會令到各人感到困惑不安。很可能會被其他親友阻止批評,禁止他繼續說下去。
如果探訪者不敢提及死亡,怎樣能夠給予病人心靈支持?
探訪者事先最好反省一下自己對死亡的態度,對死亡是否恐懼困惑不安?自己有沒有未了結的哀悼。對這年紀和性別的病人,和對這一種疾病的病人有沒有特殊困難。有時曾經照顧過某一家人的某種疾病,未必能夠令你對這方面有經驗而駕輕就熟。相反地,相同問題會鈎起你對那家人的哀悼愁思,不能好好地幫助到目前的病人。
未經反省的心靈會把恐懼與困惑傳給病人。要自然地正確地回應病人的言語、活動和表達,我們自己必須先要有基礎。否則,虛假地做一套講一套,很容易講錯,回應錯誤。
愛
其實想幫助病人,必須和他們一起走進充滿愛、開放和自由的空間。你必須事先真正沉淫在其中,有一個充滿愛和開放的生命,再邀請他們加入。否則,在不知不覺間會表露出真面目,不能夠幫助到病人。
學懂溝通
不懂溝通的人在探訪是可能講錯說話,令病人或家屬更痛苦。有些人因此不敢去探訪。要能夠好好地支持別人,最好首先要明白病人的心理狀況和懂得溝通。在本文後面有討論怎樣溝通。(在此網站另有文章更詳細討論對「損失和遇到死亡威脅的反應」和「溝通」)
簡短來說,我們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能力和限制、動機、期望、成見和對死亡的態度。自己是否充滿愛,在被愛,有愛心,能夠分享愛。讓腦中的既定模式一一消失,拋開「臨終」、「垂死」、「淒涼」、「可憐」、「痛苦」、「撐下去」、「復元」和「幫助」等字。不要讓這些封閉自己。打開自己,保持開放,讓這一刻祇剩下愛。反省一下自己溝通能力,能否好好表達和聆聽。
探訪程序
熱心
一個有心幫助病人的人必須要熱心,不可以等待有空才去做。每人都有嗩事纒身,如果不特別抽空去做便無可能協助病者。不過,上文提過,不可以熱心到影響自己的家庭和事業。
質素和次數
末期癌症病人大致上對世界大事或社會問題失去興趣,減少看電視或讀報紙。生活圈子收窄。除了家人之外,唯一與人接觸的機會是到訪的朋友。
當病者起初通知親友病況時,很多人會到來探訪或打電話問候。一段時間後,熱情便會漸漸冷卻。當病者每況愈下時,有些人在接觸嚴重病人時感到不安,或者不知道怎樣說話才好,不敢探望他們。尤其是若果病者的疾病拖延很久,家屬又不好意思要求親友到來問候。所以,當最須要關懷支持時,探訪者廖廖可數。
相反地,太頻密的探訪會令病者或家屬吃不消。探訪的質素比次數更重要,臨終病人所須要的是真心的接觸。
安排
當我們知道一個朋友病重時,自然會想去探望一下,表達一下關心。但我們有沒有考慮到病者的需要。他可能很疲倦,須要很多休息,但偏偏一個接一個的探訪者,和一個接一個的電話,可能令到病者和家屬吃不消。
當你前去探訪時,病者亦可能不在家,所以最好是預先和家屬聯絡,探究一下病者的需要和要求,並詢問一下最佳的探病時間和可以探訪多久,切忌不通知便到訪。
因為身心疲累,病者和家屬對衣著和家庭整齊可能降低要求,知道有訪客到,他們或多或少會預先整理一下,如果不速之客突然到訪,屋子零亂衣衫不整會令他們尷尬。不要祇在短時間內通知家屬便很快到訪,最好預早幾天前詢問家屬,令他們有機會安排一下。
可以告知家屬如果當天病者因某種原因不適宜被探訪,家屬最好能夠知會一聲,不能夠去探訪,自己是完全不介意的,可以容後再安排。這樣可以給病者有選擇餘地,讓病者決定會見某某人,何時去會見和會見多久。病者的感受及喜惡為大前題。並且須要準時到達。病者可能遲些有其他探訪者或預備在你的探訪後有其他節目,或吃飯、洗澡然後睡覺。遲來的探訪打亂照顧病人的計劃。
如果因為病情和家屬的特殊問題,需要比較多人的幫助,便需要有一個人做統籌,跟據各人的經驗能力,安排誰在什麼時間做甚麼事。
禮物
探病時,當然離不開帶些禮物,最普遍是帶一些有營養的食物,結果有些病人家中有大量的雞精、生果、營養飲料等等,甚至有些食品是不適合病者,而家人也吃不完。所以最好預先問一下家屬病者有何需要及不適宜吃用什麼,以免浪費。有些親友喜歡買鮮花,但有些人對花粉敏感或不懂得處理花朵,很快便凋謝,或給予病人和家屬多一種麻煩。
逗留多久和離去
到達時,最好先探討一下剛才病者有沒有訪客,己經有多久沒有休息或午睡,己經安排了何時休息、吃飯、梳洗、醫護人員或其他人何時會到訪,預計給他足夠的時間休息,不妨告訢他們自己會逗留多久,然後看看病者或家屬的反應如何。臨終病人的身體普遍虛弱,不能長時間應酬客人,狀態亦會轉變很快。當他疲倦時可能不好意思說出,探訪者須要警覺,有需要時自動自覺離去。尤其是有別些探訪者到達時,早到的應自動離去,免得病者須要在同一時間應酬多人,或者要減少休息時間來應酬探訪者。
如果探訪時,談到一些激動的話題,病者可能此較快覺得疲倦,應當依據病者的情況及早離去。如果病者有很多親戚朋友,訪客自然很多,他或家人每天須要答覆很多問題及重覆描述病者的情況很多次,當然會覺得麻煩,尤其是身心久佳時,便會不知不覺間露出不耐煩的態度,探訪者應要明白原諒。不明白的探訪者可能會感到不滿。
怎樣幫助
在不同階段的病人有不同的心靈需要。
接受否定
當剛剛接到壞消息,病人會自然地築起一幅心理圍牆來保護自己。一於逃避,不去面對,好像不知道一樣。或否定聽到的事實,說醫生、醫院或化驗所一定是弄錯了。這些反應可以暫時保護病者,減少壞消息衝擊所做成的心理破壞。讓病者有時間去消化和慢慢地去接受那消息。因此,身為親友,不要迫病者一定要立刻去確定和接受那消息,除非時間拖對太長而影響必要的治理。
(在此網站有文章討論「否定」和「對死亡威脅的反應和處理方法」)
幫助找資料
有些病者卻相反。他們要參與意見,要有控制權和決定權。他們要盡量知道有關那疾病的資料,要找出最佳的處理方法,四處尋求名醫良藥,務求藥到病除。其實這都是對病者的心理健康有益。有時病人為了有希望痊癒或有希望延遲死亡,沒有證據有效的療法也想去嘗試。那時,他的思想可以會遲鈍混亂,很容易被騙,便要幫助他分析一下,權衡利弊。避免他誤信宣傳,被欺騙使用大量金錢買來無用的療法。或存有不切實際的希望,在末期階段還希望有痊癒機會,做完一個手術又一個手術,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接受無謂的痛苦。
如有可能,我們可以給予意見,替他找尋更多資料,分析一下那些資料是否正確屬實,那些是不正確騙人的。如果需要,可以幫助去詢問專業人士。
實際支持和協助
中年病者有他們獨特的問題。通常他們上有高堂,下有幼兒,責任重大。擔心一旦離開人世,配偶怎樣可以照顧上下兩輩,尤其是男性病者更會擔心家庭財政問題。親友們最好給予實際支持和協助,預早和病者研究和安排,有一個週詳的計劃,病者才安心。
陪伴
很多人害怕接觸死亡,害怕接觸臨終病人。在最需要別人陪伴的時候遍遍缺少。
最近被封為聖人的德蘭修女曾經說過:「一個人最沒有尊嚴就是要孤獨地去面對死亡。」她在貧窮的加爾各答(Calcutta)街頭將那些垂死無依的病人接回修院照顧,陪伴他們走過人生最後一程。
有些病人被好心的家屬放在漆黑的睡房,謝絕所有探訪,讓他好好地休息。他們會覺得很孤獨,更會胡思亂想。焦慮、恐懼、抑鬱、百感交集,有很多東西想說但沒有人聽。在漆黑幽靜的環境中,疼痛和其他病徵更覺明顯。時間很難渡過,覺得痛苦沒完沒了,有人陪伴難能可貴。
陪伴臨終病人的要領是開放、坦誠、互相尊重。與他討論一些他感興趣的問題,有同感心地聆聽他傾訢心聲和要求,把握他的快樂與痛苦。很普遍的主題是回顧,朋友一起回想當年的往事趣事,或者曾經同甘共苦,克服困難,ㄧ生的功過得失,肯定一生人沒有白過。新相識的朋友也可以幫助病人自己回顧。(本網站另有文章討論「一生回顧」)
這時,很多人不知道和病人說甚麼。不知說甚麼便不用說,無言的陪伴有時比千言萬語更有支持力。手握着手,溫暖在心頭。(本網站另有文章討論「溝通」)
用同感心來支持
臨死的人預期將會失去很多,肯定感到很多痛苦。所患疾病到了已經沒有醫藥可以治癒,沒有逃避死亡的方法時,祇有靠面對死亡,去感受傷痛才能跨越。說起來容易,但怎樣去做呢?作為家屬和朋支,怎樣能夠幫助病者?:(在此網站有另一文章討論「病人對損失和死亡威脅的反應」和「接受」)
青少年有很多計劃和瞳影,正要學習自立的時候,若果突然發覺自己身懷絕症,以前的計劃完全落空。想自立但不能自立,重新受到長輩安排和控制,失望和憤怒自然極大,形成問題。中年人上有高堂,下有幼兒,事業剛有成,便要與世長辭。老年人一生潦倒,兒女剛剛成材,預備退休弄孫享福,怎知患有絕症,當然感到憤怒不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和問題,親友可以聆聽和用同感心來支持,嚴重的需要專業人士輔導。
溝通
要能夠幫助別人,很重要的條件之一是要懂得溝通。病人開始信任某人,與對方一起探索走向死亡的路,需要的時間因人而異。但是,有些人剩下的時光十分短暫。能夠在病床邊與病人建立深厚關係的人,很多不是直系親屬。他們不是病人的丈夫、妻子、兄弟或兒女,卻能夠不需要很多時間,便和病人建立深厚的感情,與病人分享真理,建立緊密的心靈接觸,病人信任他們遠勝別人,他們懂得怎樣溝通。在病人依依不捨之際,他們知道怎樣通往對方的內心,他們懂得詢問些甚麼,支持與引導病人面對死亡。他們懂得怎樣聆聴。
(在此網站在另一文章詳細討論「溝通」。)
說甚麼話
在探訪病者前,很多人擔心不知道說甚麼話才好。擔心一旦病者哭起來怎辦。一早有一套談話計劃或大剛,祇是為了自己不會出醜,祇是為自己的需要著想,不是真的為了病者的福利和好處。往往令到探訪者說得很不自然,心意無法自然流露。疏忽了病者的真正需要。
因此在前往探望病人之前,不必預定一定要有所作為,不需要考慮要和病人討論甚麼方面的東西,在途中不需要排演怎樣說話。最理想是懷著一個平常開放的心神去接觸病者,沒有病者和探訪者之分別。他對待你的態度不會有很大的轉變,你對待他的態度亦無須有很大的轉變。
由病者帶領說話內容和速度。感到死之將近,時間無多,病者自然會選擇自己認為重要的話題。他們的問題未必有答案,他們亦未必希望聽者能夠給予答案。和他分享自己的無知比給予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更能支持病者。
一旦病者或家屬哭起來,不用害怕逃避,亦不要命令他們不要哭。哭泣有治療作用。雖然我們要使用同感心,如果他們描述很痛苦的情況,不要輕易地便說:「我明白你的痛苦。」不是過來人有時很難真正明白別人的感受。祗管坦白,不需詐作甚麼到明白。你可以坦白說:「我沒有經過同樣遭遇,是很難完全明白你的感受,但我知道你是很痛苦的。如有需要,告訴我。我會盡量聆聽你、支持你。」
臨在聆聽
探訪病者是要真正的「臨在」。臨在是指除了身體在那空間存在外,還要人在心在,探訪者和病者還需要完全混在一起。眼睛看清楚環境,看清楚病者的態度和非言語的表達,清楚明白病者所說話的含意。除了用口、耳和眼來溝通,還要用心來溝通,病人需要的是真心的接觸。
坦白
祗管坦白,不需詐作甚麼都懂。病者真正需要的人,是軟弱的人,有勇氣說不懂的人,會悲哀流淚的人。太强的人令病者相形見絀,不敢表露自己。
不能靠理性知識來分釋
明白受死亡威脅的人的心理反應有幫助,但利用這些知識時要小心。要明白不是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反應。有時太理性地分析他們的心理反應會適得其反,不能夠感性地投入支持他們。(本網站另有文章討論「對喪失及死亡威脅的心理反應」)
盡管科學發達,死亡還是一個謎,不能靠理性知識來分析。支持病人時,依據關懷和直覺行動,別依靠知識。
不需要憐憫病人(sympathy)
憐憫的背後是更多的恐懼與孤獨。憐憫會傳染的,病人會自憐,然後感到自卑,無形中非但支持不到病人,反而弱化病人。
耐心
病人可能因為身體虛弱,反應說話會比較慢,探訪者要有耐心,給病人有時間明白問題,整理思想,結構話語,不要害怕相對無言時刻。(本網站有另一文章較詳細討論「溝通」)
熱誠
當病人感到疼痛,要求「幫幫我」時,儘管你無能為力,不要退縮,不要關上自己,雙手讓他握著,輕言細語,分享他的疼痛經驗,不知說甚麽便不說,這就是熱誠。你不離不捨的臨在,比千言萬語來得更有用。用愛來撫慰病人,讓他感受到熱誠。熱誠是一片空間,供病人休息和反省,感受自己內在的生命。
不帶論斷開放心靈
受死亡威脅的病人往往有出人意表的思想和行為,例如發表一些古怪言論或想做一些怪事或到一些地方走走。親友祇要提供不帶論斷的開放心靈,對病人的態度言論行為和動機不加論斷。祇要陪在病人身旁,不必急切地替他做一些事。打開自己,病人起而劾尤,也打開自己,雙方自在地表達自己。雙方更明白對方為什麽有那些想法和行為。
引導
病者不需要別人太多教導,但需要引導,讓他們自己悟出適合自己的大道理來。然後使用他們內在的資源、勇氣和信心,排除萬難,克服痛苦,去實行他們自己悟出來的一套人生哲學,正面地去面對死亡,超越死亡。
鼓勵
還有很多人認為疾病痛苦是上天對人的一種懲罰,尤其是那些相信因果報應的人。患有疾病等如自己是一個罪人。恐怕別人會看低自己而不敢告知別人自己生病或不敢去接觸別人。
有些病人不想給別人見到自己的「病樣」。有些在疾病初期未有甚麼外表轉變時已經如此,因為他們已經因患有疾病而感到尷尬,不想被朋友探訪,他們需要受鼓勵。
意志消沈的病人須要別人鼓勵,提醒他以前輝煌的成就,肯定他目前仍然有能力面對挑戰,與他共同定一個目標,陪伴他同向目標前進,盡量和他溝通,明白他的難題,稱讚他的毅力,給他支持和鼓勵。
若果病者仍然很焦慮和緊張,可以鼓勵他做一些鬆弛練習,或鼓勵他們找心理輔導員談談,得到專業人士幫助。
尊敬
雖然病者須要依靠別人,他還是一個值得被尊敬的人。應該和他保持一貫的界線距離。尊敬他的自主權,為他做什麽事前,都應該詢問他一句或最少通告他一下。病者雖然不能參與做家務,但應該多方面徵求他的意見,使他感到仍生活在這個家庭之中,家庭和社會還需要和尊重他。既減輕他的孤獨感,也分散他對疼痛和其他病狀的注意,減少對死亡的恐懼。
朋友怎樣對待家屬
很多家務是可以由別人代勞的,如購物、煮食、洗燙、吸塵及甚至代為照顧病者一兩小時,待照顧者可以好好地睡一覺或到外面走走,鬆一口氣。少少的付出對病者或照顧者來說可能是幫了一個大忙。如果許可的話,可以跟照顧者安排一下,給他們定時的幫忙,照顧者比較容易計劃安排其他的事。
家屬須要好好保養自己,盡量保持自己一向的生活方式。減少病者內疚自己成為家屬的負担。得到朋友的幫助,家屬比較容易做得到。
家屬同意朋友的幫忙是對朋友的一種接受和信任。朋友能夠有機會替病者或家屬做事,會覺得是一種光榮,令自己覺得做人有些貢獻,提高自己人生質素。並幫助自己在病者死後比較容易處理哀悼。
有時家屬會很感激你的幫助但又無法報答回禮,感到欠你一個大人情。你可以要求他們將來為有需要的人幫助和服務,便可以算做已經報答了你。
如果你被家屬要求做一件為難或不方便的事,可直接了當拒絕,並解釋清楚不便之處。同時幫助考慮及安排另找適當人仕去解決問題。
如果你提議照顧者做一件事情,不要提議一件你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這是不難被病者或照顧者覺察到,覺得你虛偽。同時,說話方法和態度往往影響照顧者對提議的反應。當幫助病者或家屬時,應直接了當地去說話和做,不要說笑或欺皮笑臉地,病者和家屬在此時此刻會比平日更敏感,很容易產生誤會。
病情惡化,病人活動減少,家屬所需做的亦減少。閒下來便思想增多,看到病人的壞情況,精神壓力很大。病人一旦死亡怎辦?這時,他們需要陪伴,需要精神支持,無言的臨在是極為重要。
怎樣對待病者配偶
病者常為注意力的中心,配偶往往被忽略。很少人問候他(她)們的感受、健康、恐懼、需要等。家屬亦是紓緩䕶理團隊服務對象。其實,在詳細詢問後,發覺很多配偶同時受着嚴重身心靈痛苦。朋友怎樣對待他(她)們取決於自己和對方的性別和一向和病者和配偶的親密程度。若果配偶是異性,最好不要超過適當的界限(boundary),以免病者、配偶或他人(包括自己的配偶)誤會。有需要時可以由自己的配偶出面相助。
怎樣對待病者子女
若果朋友和病者的子女年齡相若,大家處世經驗和態度大致相同,容易引起共鳴。尤其是病者看似自己的長輩,有可能被代入為自己某一長輩,扣起自己的愁思,比較容易明白子女的感受。能夠給予合適的支持。
若果子女己是成年人,並且正在照顧病者,而朋友是病者的同輩,那朋友可能以老賣老,以為自己比較多經驗,常常教訓病者的子女,應當怎樣照顧病者,建議一些食療法,食物戒口,去求神占卜,介紹醫生或藥物等等,令到不同文化水準的病人子女啼笑皆非。自己的一番好意竟成為別人的麻煩,被人敬而遠之。所以如果有提議,最好在提議後便不要再繼續勉強別人一定要跟著做。但如果病者子女請教長輩或要求幫助,朋友便當按情況給予適當支持。
(本網站另有文章討論病人在「家中療養」)
本網站另一文章「義工」內討論身為義工需要注意的事項。當身為朋友探訪協助病者和家屬時亦需要留意這些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