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 Anger

這是依利沙伯羅絲醫生提出的五個對損失哀悼的反應階段之一。對很多人而言,憤怒是一種極其無法接受的行為。

當一個人長期而艱難地與癌症鬥爭,經過多次不同的治療嘗試,多次失敗,失去信心和希望後,終於意識到這場鬥爭不能取勝時,就可能產生憤怒情緒,常常怨天尤人,想不通為甚麼會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得此絕症。

當病者病情惡化,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降低,本來待人很好的人會突然容易發脾氣。

憤怒的對象往往是一些同住在一起,最多時間在一起,最能夠容忍自己的人。對配偶發怒或子女對父母發怒,比較對朋友或同事發怒為多。通常為一些瑣事而將憤怒的心情發泄在自己最親近的人身上。

病情得不到好轉,病者或家屬便遷怒於醫護人員,埋怨他們無能。或當他們要求某些特殊服務,如使用抗生素、靜脈補液或用鼻喉供營養等,而被醫護人員拒絕時,便對他們發怒。

憤怒的人往往不能夠清楚地看到目前的情況,所謂「火遮眼」。他們衹管無時無刻,為了小小問題便埋怨這,埋怨那,向所有人發怒。有時病者多多無理要求,得不到所要求的時便發脾氣。所給予的醫護照顧很難得到病人的滿意,這種憤怒情緒往往影響醫療效果和周圍的人的情緒。

憤怒的人的行為時常從一極端跳到另一極端。有時大發雷霆,然後感到後悔。有一位病者在發脾氣罵完太太後對她說:「很對不起,剛才情緒突然洶湧而來,控制不住,向你發洩出來,現在覺得很抱歉。」他們便盡量抑制自己,但到內裡壓力很大時,可能又發一次大脾氣。

照顧者在受脾氣時感到受傷害或怨恨,但可能覺得發脾氣是不好的,或同情病者,不想傷害他。於是墨不作聲。但他們不出聲不發脾氣並不是等於不憤怒。他們將憤怒抑壓在心中,將來引起不良後果。

憤怒的現象大致上如下數㸃:

  1. 誇大程度-發怒的程度與原因不相稱,少少問題便發很大脾氣,主要是因為以前有些情緒問題未解決,襯此機會將以前的怨鬱一並爆發出來。若果目前不解決,情緒不發洩出來,將來可能發展得更壞。
  2. 有侵犯性-破壞東西,歐打別人或弄傷自己。
  3. 憤怒的人不一定大叫大哭或咒罵別人。有些人會將自己反鎖在房間,不和別人來往,不回答問題,故意和別人作對,採取不合作態度,不吃不喝,不吃藥,不去接受治療。(passive-aggressive)
  4. 錯誤對象-親密的人往往成為被發脾氣的對象。這些人亦是身體疲倦,心靈脆弱,關心病者,不想還咀的人。他們衹有盡量忍受,久而久之而引致心理問題。

原因

病者的憤怒

除了因為哀悼喪失之外,還有很多原因引致憤怒。

有些病者一向有容易憤怒的性格,當疾病令他們辛苦時,更令他們容易發脾氣。

有時這些脾氣可能起源於以往的關係問題,雙方面的身心壓力將關係問題更惡化而引致更多憤怒和争吵。有時引起問題的人已經道歉,自己還很氣憤,這種氣憤可能由於以前有些憤怒還沒有處理好,便趁現在的事件順帶發作出來。

憤怒和受傷害是分不開的。受傷害令你感到傷痛,憤怒其實是起源於積聚起來的傷痛。每次受傷害沒有好好地處理,憤怒便愈來愈大。積聚得太多的傷害便沒法整理。

有時憤怒是對不幸命運的反應。或是對死亡的反應,而不是針對所接受的照顧䕶理,或針對照顧者。憤怒背後隱藏著悲哀,一種無能為力的哀痛。憤怒是將哀痛發洩的方法,一個救助的訊號。很多時旁人忽畧無視這㸃便大為不滿。所以當病人發脾氣,要盡量找出真正原因。

沒有處理好的恐懼會引致憤怒,內心感到恐懼的人用發怒來遮蓋。有時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恐懼,祇感到憤怒。表達恐懼是一種軟弱的表現,很多人不想直接地說出他害怕甚麼。但發怒剛剛想反,它令罵人者比受罵的人看起來比較堅強。恐懼的人須要這種堅強的感受來遮蓋他內心的恐懼。向別人發脾氣是比承認自己不夠好來得容易。對配偶憤怒的背後可能是恐怕配偶離開自己。他們恐怕被放棄,用憤怒和責罵來迫家屬繼續照顧自己。

咒罵的詞句背後有著直正的意思。例如:「你不來陪我,所以我發怒。」其實是「你不來陪我,我恐怕你拋棄我。」又例如:「你遲到,所以我發脾氣。」其實是「你遲到,恐怕我己經比不上你的工作那麼重要。」又例如:「你們不給我父親使用抗生素或注射維生素,因此我發怒。」其實是「你們不給我父親用藥,我恐怕你們不再重視他的生命。」又例如:「你所說的話令我發怒。」其實是「你所說的話令我感到你不再愛我。」

有些人一生道路都是崎嶇曲折,荊棘叢生,飽嘗甜酸苦辣,未曾有過順境。浮沉在動蕩變遷的社會幾十年,經歷沒完沒了的鬥爭,為生死存亡而不停爭扎。緃使有著五彩濱紛的夢想,轉瞬間已經踏進黃昏歲月,現實和希望不相符,事與願違,死亡將至,仍然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感受到被傷害。

患有末期病痛,憤怒上天是何等不公平。自己要死而別人不用死。一生人沒有犯過多大錯處,為甚麼要得到如斯懲罰收場。作奸犯科的人卻正在享受健康的身體。他們認為上天不公道,不應該令他們受這麼多痛苦。一身人所信奉的神竟然離棄自己,問蒼天千百個為甚麼都得不到答案,求神打救得不到功效。可能以前醫護人員所承諾的希望又落空。醫療程序又要排期等候良久。有錢人可以立刻進醫院得到治療,自己卻要在政府醫院輪候數星期或數個月。以前可能是因為排期的延誤或因便宜的醫生沒有經驗,沒有好好徹底治療而令到癌症惡化。認為這世界不公平。

病者當然希望能夠一日藥到病除,若果真的話,目前所抵受的痛苦也是值得的。可是現實和希望往往不相乎。經過重重的手術、電療和化療的痛苦後,或用去不少金錢,訪求神醫妙藥後,還不能夠根治。十餘種口服或注射的藥物仍未能好好地控制病癥,還要繼續去抵受沒完沒了的疼痛、嘔心、氣喘等等,那有不覺得氣餒,憤怒繼之而來。

有些憤怒起源於病者的幻覺。當病況更趨嚴重,或腦部有癌細胞轉移,病人便有意識障礙和幻覺。這些可能引致不能抑制自己的情緒,比較容易動怒。

有些病人則認為到了人生末期,不久人世,不需要對別人有保留,不需要別人給自己好印象,不用諸多顧忌,我行我素,我想說甚麽便說甚麽,不需要有保留,不須要理會有沒有傷害別人,這樣令到旁人很難受。

病者通常較多須要別人幫忙和照顧,少不免有些自卑心。同時亦對週圍的人的言語比較敏感。有時言者無心,但聽者有意。甚至表情態度亦可以在不知不覺間對病者有所傷害。

有時病者雖然向照顧者發脾氣,其實他們並非針對照顧者。他們祇不過是對其他事情憤怒,想發洩一下情緒。他們知道照顧者會容忍他們,感到有安全感,所以向他們發怒。照顧者需要體諒一下。

中國文化一向教導百忍成金、以和為貴、饒恕是美德、發脾氣是不應該的。小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會加以制止甚至懲罰。從小便沒有好好地學習怎樣健康地發怒。引致很多人不懂適當地表達內心感受,外表是一個慈祥的人,能夠逆來順受,但回到家裡便向配偶子女發脾氣。或忍受到一個不能忍受的階段時,便爆炸性地發一次大脾氣,將幾個月來所忍受的問題續個數出來。

有時病者對醫護人員憤怒,因為他們是醫療界人士。醫療界人士曾經嘗試失敗,令他們失望。氣憤他們當初診斷的延誤或錯誤,或在疾病惡化或復發時,病者感到以前的努力,醫治的費用和辛苦白費,氣憤醫護人員當初的承諾失敗,有被欺騙的感覺,以前一切希望頓成泡影,心情自然變成抑鬱沉重。對目前的醫護人員和醫療方法有所懷疑,對他們的提議不存有多大希望,很容易對他們憤怒。

病者可能利用憤怒來給照顧者壓力,要照顧者順從他們的意見,從而得到一些控制能力。有些可能得不到想得到的東西。

我們從小便被教導好孩子不應發脾氣。有些父母亦盡量不在孩子前發脾氣。這樣,孩子沒有好的模範去學習怎樣抒發這種自然情緒。若果在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間,向合適的人發合適程度的脾氣是有好處的。憤怒是一種正常的反應。

家屬的憤怒

家屬亦可以因為這幾種因素而覺得憤怒。尤其是當一個人處於身心疲累時,更容易被傷害,更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發怒。

有時家屬不敢向病人發怒,便將矛頭指向別人,如醫護人員,親戚朋友或義務探訪者。

後果

在向照顧者發脾氣時,照顧者見到病者那麽衰弱,離死期不遠,他的發脾氣是他唯一能夠控制的東西,因為恐怕傷害病者,不會好像以往一樣回應,不敢和不忍心惡言相對,祗好忍氣吞聲。同時暗中地感到自己辛辛苦苦地付出那麼多,病者不但沒有領情感激重視,返而向自己發脾氣,感到痛苦。

在不適當的時候向不適當的人爆發出來,引起別人不滿或怨恨。一些親朋則敬而遠之,或送病者進醫院或療養院,引致病者要孤身上路,獨自去面對精神壓力和肉體問題。

有些人對自己以往的錯過發怒。內疚做了某些事,遺憾沒有做某些事,遺憾一向沒有好好對待自己或他人。向自己發怒很容易引致內疚和抑鬱症。

憤怒常改變對往事的印像或歪曲目前的情境。破壞性的發怒很少會令別人明白真正的問題,旁人很難和病者好好溝通,衹會製造更多問題,靠憤怒來控制週圍的人是一種不健康的行為和態度,破壞人際關係,浪費臨終前那少少的寶貴時日。

憤怒亦不知不覺地變成個性,承認自己是一個不好的人,於是不用控制地隨便發脾氣,令人厭倦。

好處或用途

很多時因恐怕憤怒的後果而將憤怒不健康地抑制著。若果將憤怒情緒抑壓在心中,它不會自動消失。它會變成一件未完成的事。久而久之會引致不良心理後果,很多小小憤怒的能量慢慢積聚起來,到某程度便會爆發出來。

雖然會令到週圍的人難受,但在適當的地點向適當的人或物沒有侵犯性地有適當程度的發怒是有治療效果。在大叫、哭泣、擲物後,發怒者會覺得舒服些外。

研究發現常發脾氣的病人比不發脾氣的病人活得久些。有幾個可能性,第一,病者將感受抒發出來,沒有抑壓著的情緒。埋藏在心裡的憤怒,會使一個人怨恨、失眠或精神抑鬱症等。肉體上減低對病癥的抵受能力,增加疼痛、嘔吐、氣喘等等。第二,發怒是一種溝通方法,它增加別人對某些事物的注意,而採取更適當的行動。因為他們發脾氣,別人不敢怠慢,他們得到好些的護理。他們的憤怒引致行動,他們控制著週圍的人。若果適當地運用,憤怒是健康和有建設性的。感到憤怒提醒我們正在受到傷害,我們的說話沒有人聽到,我們的意見不被接納。如果憤怒的反應和引發的原因成正確比例,這憤怒可以是健康的。

處理

不適當的發怒是帶有破壞性而須要適當處理。

若果病者或家屬因憤怒而受傷害,又將傷害積存,就無法化解,怨恨和憤怒隨著加深,惡性循環地令雙方更憤怒,受到更多傷害和痛苦。如果一個小的傷害能夠及時處理,向有心或無意傷害自己的人好好地表達出內心感受,將誤會或問題化解,便可以將傷害了結復元。

旁人應怎做

一定要找出病者憤怒的原因,然後對因處理。親友和醫護人員應充份理解病者的心情,意識到這些憤怒並非一定是一種敵意,實質上是一種極道痛苦的叫喊。應弄清楚病者憤怒的原因,採用轉移的方式和適時的心理疏導,以平息病者憤怒的情緒。鼓勵發脾氣者說出內心感受,提議給他正確發脾氣的方法。

憤怒其實是溝通方法之一,它帶有一些訊息。當病者發脾氣時,家屬或醫護人員可以試一試用同感心,嘗試去感受一下他的感受,明白一下他發脾氣的原因,不要去批評,看看能否領略出個中訊息。這樣,受脾氣者可以減少受傷害。

抱著諒解態度,接受病者這些反應是正常的,給他多些空間,讓他說出內心世界。同時,讓他知道各人在他發脾氣時的感受。若果他找錯對象來發洩,讓他知道家人在身心疲累時還要抵受他的脾氣,這是很不公平的。「你將憤怒發洩在家人(我們)身上,令他們(我們)在悲傷快要失去你的時候,還要忍受你的折磨,對他們(我們)來說,這是否公平?」

給機會病者參予討論和做決定,讓病者繼續有些控制和決定權,能幫助緩解病者的憤怒。

心情具有感染力,與憤怒的人相處,要小心別被傳染,不要與他一起對同一目標憤怒。令到受脾氣者更辛苦。

如病者無理取鬧,得寸進尺,不要和他對抗。惡言相對,無補於事,衹會火上加油,將關係越弄越糟。最好待他心平氣和時好言相勸。與憤怒的病人相處,必須温和地接納他的情緒,提供開放的心靈空間,讓他的憤怒在其中自行消散。

但照顧者亦要自保,要有一個底線,不可祇顧忍讓,以免令自己受重傷害。但在某些情況下,家屬往往不想向病人表達太多,以免影響病者心情。衹覺有冤無路訴或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長此下去,亦是不健康的。有些則向一些沒直接關係的第三者發脾氣,這也是不正當的。

若果得不到結果,可以向紓緩團隊成員如醫護人員或社工求助,看看憤怒是否由於疾病或治療方法引致的問題,及早找方法解決處理。有必要時鼓勵他和專業輔導員談談。

不要帶有論斷,批評病者不應該憤怒。亦不要命令他要停止憤怒。當你在哀悼時憤怒,別人可能會向你說:「已經過去了,不要再這樣。不要憤怒罷。」說來容易但是很難做的。不要說這些話。

病者應怎做

抑壓著的憤怒並不會蒸發掉,它變成一種未完成的事務。小小的憤怒能夠積聚成愈來愈大的憤怒,甚至怨恨,在不適當的時侯或對不適當的人爆發出來。

病者需要學習怎樣健康正確地發怒。兒童在不滿或沮喪時便不保留地哭泣或發脾氣,過後便一了百了。成年人為甚麼不可以學兒童一樣直接了當地表達出來,然後將事情忘掉。或者將心中的不滿,用言語向一個可以分享的知己宣洩出來。若果沒有這樣的朋友,可以向專業輔導員求助。在必要時,可以打枕頭、大叫、大哭或出外跑跑,洩出心中氣憤。家屬有此需要,病人更有此需要。

要懂得怎樣去控制發怒,否則便被憤怒所控制,甚至慢慢不知不覺地變成自己的性格。不要將憤怒變成自己的特性。將舊創傷所引起的感受和自己個體分開,記得自己是怎樣的,是多麽好的。

希望和所求受到挫折時,就會引致憤怒。因此,要消除憤怒,最基本是不要設定什麽是應該,什麽是須要,無欲無求便無挫折,沒有挫折便沒有憤怒。所謂「人至無求品自高」。你會覺得境界甚高,很難做到,但為什麼不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