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 Dignity

我們常聽見別人説這兩個字。有些人用它作為安樂死的籍口。那麼尊嚴,和面對死亡有甚麼關係?

在這物質掛帥的社會裡,給人的印象是有錢有面就被人尊重,無錢、無能力、無地位、又老又病,就會不被尊重。所以,很多老病的人時時感到自卑,懷疑別人不尊重他們。有時明明不是這樣,亦感到失去尊嚴。當然,事實上很多人的確是先敬羅衣後敬人,這樣令很多人認為外貌不好,衣著不好,沒有工作能力,失去所能、所有、無控制能力就等如失去尊嚴。

常常聽到人講:「死得無尊嚴。」怎樣算是死得沒尊嚴?令到人在死前感到失去尊嚴最普通的因素是什麼。如果能夠除去這些因素,沒有了這些負面因素,不令人失去尊嚴,便是不是不會死得太差(die well)?但是如果有這些因素,是不是一定會覺得失去尊嚴,得不到好死?很多人講死得要有尊嚴(die with dignity)。有尊嚴的人是不是有一個更好的死(better death)?那麼是否愈有尊嚴,愈是好死?如果是的話,怎樣增加尊嚴,令到人死得更好。甚麼東西可以增加尊嚴,能夠得到或做到這些正面東西,又是不是可以得到更好的死。

尊嚴有兩種。第一種是每個人應有最基本的尊嚴(human dignity)。第二種尊嚴叫做附隨尊嚴(contingent dignity)。

基本的尊嚴(human dignity)

基本的尊嚴(human dignity)是每個人應有最基本被人尊重的權利。人和動物不同的其中一樣就是有羞恥之心。孟子曾講過:「羞恥之心,人皆有之。」人不想赤身露體在别人面前。我曾讀過一回憶錄。作者曾經是囚犯,他在入獄時,被人脫光衣服,在多人面前拿著自己的物品,走一條長路,然後在眾人面前接受肛探檢查。這令他感到盡失做人的尊嚴。

感到失去尊嚴的人時常說:「給人當狗辦。」意思是別人不尊重他是人。我外父曾因政治原因在中國大陸坐了十年監。他放監出來後,和他去吃飯。有些食物掉到地上。他拾起便吃。外母阻止他。他說他吃地上食物已經吃了十年。因為每餐獄卒拿食物來後,很快便回來收碟。吃未完的食物便會被收去。為了不須捱餓,每次祇好將食物倒在地上,然後慢慢去吃。這和狗吃東西有何分別。

好像奴隸一樣,不被別人尊重重視,祇被當作一件工具,給別人利益,服侍別人喇,替人賺錢喇。不理死活,飢寒無所謂,感受更不須計較。無利用價值時便可以被犧牲掉。這樣正是動物都不如。這便是失去每個人應有最基本的尊嚴(human dignity)。這尊嚴是人人平等,不受階級種族年齡性別智商所影響的。包括那些嚴重弱智兒童和癡呆的老人。一個人的所能、所有和所做不會影響他這種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

人的價值和物件的價值是不相同的。物以罕為貴,一件古箽或鑽石亦會因為少少瑕疵而價值大減。物主便會很小心對待它,不令它有破損。同時,這種物件的價值是以金錢來衡量。人的價值不同,小小心心對待人,不令他們受損害,並不是要避免他有所破損,而令到他的價值降低。人的價值亦不可以以金錢來衡量,除非在買賣奴隸,或賣女子入火坑除外。在這些情況下,這些奴隸和女子已不被當做人,他們已經失去所有作為人的尊嚴。

人和動物不同,人有思想,有感情。每個人除了能夠感到肉體痛苦和舒服外,還有心靈痛苦喜樂。所有人,無論是有錢無錢,有權勢或平民,男女老幼都一樣。我們不能對待某些人好些,避免他們受傷害或者感到痛苦,而忽略其他人,任由他們痛苦。孟子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根據這些,所有人是平等的,所有人應該受到同等待遇,令到他們有一個好生活(good life)。每個人都有他天生固有性的尊嚴。

基督徒認為所有人都是天主所創造,是耶穌用死亡及復活來救贖的珍貴兒女,沒有任何事物包括疾病、弱智或甚至成為植物人,可以奪去他們這種特殊尊貴地位。

和尊嚴最拉上關係的是有能力感到痛苦。新生的嬰孩、老人癡呆或低能人士有感受能力,會感到不舒服。正常的人不想令別人感到痛苦。所以正常的人會善待其他人。甚至不想令會感覺痛的野獸受痛苦。一視同仁。最低限度,要令人感到沒有被歧視,得到和別人一樣的待遇。即是說,每個人有「道德性的價值」,不是有幾多「利用價值」,能夠有幾多生產或貢獻能力。而是,所有人包括低能兒童、老人癡呆者、有智障者、重病者,祗要他是一個人,便有其為人的最基本價值。

這就是說所有人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有作為人最基本的尊嚴。

附隨尊嚴(contingent dignity)

附隨尊嚴是附隨著某些東西,好像一個人的所有、所能和所做而有的尊嚴。這些東西因人而異,它的性質令他和別人不同,影響著一個人的優越感受。這種附隨性尊嚴有兩樣,第一樣是附隨著他在社會的地位和他辦演的角色。因為這些社會地位和角色,令到別人感受到他的尊貴和威嚴。有些是世襲,如皇親國戚,太子爺。有些是工作地位,如教授,主教、法官、經理、大公司總裁,有錢有面。因為聲譽權威,受到別人的敬重,週圍的人都對他恭恭敬敬,很有體面。這種尊嚴和剛才所講第一種的作為人的基本尊嚴不同,人類基本是平等的。附隨性尊嚴不是平等的,不是人人有的,有人多有人少。甚至於一個人,有時多有時少。這種尊嚴和價值及貴賤拉上關係,所以用尊貴來形容更貼切。

另一樣附隨性尊嚴是和一個人的性格行為有關。他可能一向很嚴肅,不疚言笑。樣樣執到正,不隨便。別人見到他望而生畏。這一樣未必和地位角色有關。一些有能力的人覺得自己所謂出類拔萃,鶴立雞群,傲視同儕,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有一種優越感。他期望別人對他特別優待,所謂比面,對待他和對待其他一般普通人不同。因為他有這些特殊性質,別人便會特別對待他,久而久之,這種人便會感受到自己有特殊的尊嚴。可能我們可以叫這一樣做威嚴。

附隨著某地位不是有特定程度的尊嚴,要視乎那人的性格和做法。有位朋友對我講,他的管工很惡,人人都怕了他。但頂頭老闆則極好人,樣樣都無所謂,所以這種尊嚴未必和地位成正比。這兩樣附隨性尊嚴,即因地位和角色,或因自己的性格行為所得來的尊嚴,都和別人有關,多少維繫在別人怎樣對待他們。

有時學生見到老師,職員見到老闆,也會檢㸃一些。老師和老板未必悪死,但附隨着他們的地位有一種威嚴。這可能和他們所持有的特權有關。老師會罰學生,老闆可以辭去職員。這一類附隨着職位的威嚴,不會影響有沒有好死。

這類尊嚴有甚麼特點?

一位主教或教授在別人面前不可以輕挑、浮燥、愚蠢和太隨便,言行要合乎他的地位,久而久之成為習慣。幾十年來,為了表現出自己的品格修養,講究服裝儀容,留意待人接物處世的禮儀和態度等細節,控制自己的情緒,說話保持適當的音量節拍,面上時常掛著微笑。在外間和人接觸,代表著自己的公司、部門和團體,不可亂來。一個人的角色地位會影響他在生時的特權和享受,在健康時不能衣著隨便逛街,不能大搖大擺鬧市行街,一路行,一路食嘢,講話大大聲

這些人同時亦希望別人用同一方法對待自己。因為自己的地位,別人大多數都會以禮相待。久而久之,便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普通正常現象。

在這𥚃,我主要講和疾病和死亡有關的問題。有些人很容易接納和渡過臨終前最後數星期或數個月,但一般人都需要很大爭扎和努力去面對能力、角色和關係多方面的轉變。當環境有所改變,好像因為退休或疾病,影響他們的所能、所有和所做,被迫從高職位退下,交出權力,喪失社會上和家庭中的局色和責任,地位改變,角色改變,關係改變,再無人yes,sir前,yes,sir後,講一句話,別人沒有即時效勞。所有人不再恭恭敬敬對待自己。不再以禮相待時,便會覺得不自然,感到別人沒有好像以前那麼重視自己、尊敬自己時,便認為自己失去尊嚴,便會覺得很難接受。外貌改觀,再不像以前威風澟凜,便感到失去尊嚴。即是這些人可能比較容易受傷。 同時疾病引致覺得自己無能無用,以前貢獻很多,服務大眾。現在自己成為接受服務的對象和別人的負擔時,認為自己已經無價值,不值得活下去,失去生存意義。 這一類尊嚴令到人在面對死亡時可能有負面影響,即更難面對死亡。

有高尚地位角色的人,在臨終時可能令他得到特殊照顧,但如果是的話,他會不會因為得到這些特殊照顧,而得到更好的死呢?在臨終時臥在床上仍然要講究禮儀談吐,控制情緒,不可暢所欲言,不可以要求一些和地位不相稱不合適的東西,有一些未完成的夢想不能夠做。心中的秘密不能夠說出來。很多人注視著他,除親屬和好友外,還有私人助理,秘書,甚至電視台或報紙或八卦週刊記者監視著。和親人沒辦法有足夠時間親密接觸。高高在上的人,別人高攀不到,便和他保持一段距離。從這類尊嚴未必得到好處,其實我覺得這種莊嚴帶給他們痛苦。

有些上流人士進入醫院時,時常要求入住單人房。他們抵受不住同房病人和他們家屬的言行擧止。總言之無樣好。要和別人分享一間房已經是沒有尊嚴。我記得有套電影「玩轉身前事」(英文名稱「The bucket list」)。「人死」叫做「kick the bucket」。「The bucket list」指死前想做的事的清單。電影描述一位大有錢佬心臟病發,緊急進入自己開的私家醫院。因為沒有單人房,他被迫和一位黑人修車技工同房。這令到他感到很不舒服。最後,他們成為好朋友,出院後,他們一齊去世界各地,去完成他們的夢想。那有錢佬學了很多做人道理,改變了很多。所以一向尊貴的人到臨終時未必有好感受。所以,臨終時高高在上很尊貴,或被人捧得高高在上,被人當尊貴未必是好的。對病者未必好,對他週圍的人未必好。除非他一向性格或本質是這樣,到臨終時沒時間去改,他們祇有繼續把持這樣性格和本質到死。雖然這些性格和本質對他們面對死亡無好處。

有些人因為性格行為,令人感到他有尊嚴。有些人一向做作到很嚴肅,希望別人尊敬自己。一個惡死,別人望而生畏的人是不是有尊嚴,他的行為有沒有給他好處,令他死得好些?別人怕了他,未必有一個好死。外來的照顧者未必喜歡有威嚴的病人。有時供給的照顧是因為怕了他而給他的。所以有太多的威嚴,會影響照顧和建立關係,病人未必會好過些。

在護理方面對他可能有好處,別人不敢忽視或忽略他,不敢騷擾他,不敢令他痛苦,凡事不須等待,有優先權。這些嚴肅可能有利用價值,幫助他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別人戰戰兢兢,不敢逆他的意,他想要什麼便給他什麼,對他的要求盡量辦到,盡量設法令他滿意。但別人不敢暢所欲言,凡事祗跟隨他的要求做,不敢逆他的意。不敢提出多意見,他可能失卻很多對他有好處的東西。還有,隨著疾病的惡化,體力精神轉差,很多人不能維持過去的威嚴,不能繼續做決定,開始任人擺佈。不習慣這樣的人便會覺得痛苦。尤其是以前他的威嚴得罪了很多人,現在怕可能他們會趁機會打落水狗,向他報復。

有威嚴的人,別人害怕他,很難有知心密友,很多人一向和他保持一段距離以自保,不敢多說話,尤其是帶批評的說話。因為這樣,大多數人和他祇有建立短期關係,或祇有公事上有來往的人,或一些酒肉奉承的朋友,到有大事時便失蹤的人,或祇是汎汎之交,發展不出親密關係,連照顧者不例外,祇做例行公事。在臨終階段的人有很多心靈問題,他們需要有些能夠分享內心感受的人來支持。他們可能缺乏這一類的朋友,會或多或少會影響他們怎樣去好好面對死亡。別人不逆你的意,可能少些爭吵。但這樣給別人很多精神壓力,不敢坦白說出內心感受,有一道情緒障礙,無形的牆阻礙關係。

一個嚴肅的人,時時控制著自己的情緒,不疚言笑,樣樣循規蹈矩,對所有人恭恭敬敬,其他人對他亦以禮相待,廢話少講。他會覺得別人尊重他,他有尊嚴。如果其他人對他欺皮笑臉,舉止輕挑,說話大大聲,他便會覺得別人不尊重他,失去尊嚴。臨終時,這種人會不會有一個好死?

想像一下,因為他的嚴肅,親朋戚友不敢放肆,他會被放在一個寂靜黑暗的房間,點著臘燭,唱機唱著哀歌,四周站著穿著暗色衣服,面目呆滯,不敢表露情緒,不敢出聲的人。他們互相保持距離,和病者保持距離。我覺得這氣氛和喪禮差不多。尤其是將病人放到有特別氣氛的臨終病房。病人會感到自己已經死了一樣,或者好像未死已經先被送去殯儀館,別人在排演喪禮一樣,怎可以算是一個好死。這可能是很多人不想進入這些機構療養的原因。

如果肉體許可,我情願有一班人陪我,嘻嘻哈哈,大家想講乜就講乜,講笑也無妨,飲酒亦可,將珍藏多年的好酒拿出來共飲,好過拿來陪葬。穿著自然舒服,紅紅綠綠無所謂,最好有自己喜歡聽的音樂歌曲。噪一些都可以。

當然那一種方式比較好些,要視乎病者的性格、他一生人的生活習慣和他當時的選擇意願。我認為是嚴肅不等於尊嚴,不一定帶來好死。不要在臨終時假辦嚴肅,假裝尊嚴,希望得到好死。雖然嚴肅的性格對面對死亡未別好,但如果一生人都有嚴肅的性格,到臨終畤,自然地擺出一向的性格作為,當然比被迫改變性格作為好。在臨終的短時間內是很難改變性格的。不改變性格,祇虛偽地改變行為,也未必會令人死得好些。所以應該一向怎様便怎樣,不要勉強去改變。最好是平常生活怎樣,臨終是也亦如是。別人可能已經習慣你一向的性格,如果你改變,別人也要改變來遷就。大家的改變不配合的話,雙方都會感到痛苦。如果在短時間内改變不了性格,祇改變行動,不但無助,反而更辛苦,不得好死。

普通人的尊嚴

對普羅大眾來說,尊貴地位,有威嚴的人不多。這些所謂威嚴怎樣使普羅大眾死得好不好不是大問題。對每一個普通人來說,以下幾樣東西和尊嚴更有關係,更重要。(1)有自主權,(2)能夠保持清醒,有理性,能夠與現實接觸,(3)有好的外表觀瞻和,(4)有自尊心。

(1) 自主權

有自主權(autonomy, self-determination),即自己能有選擇權,凡事能抉擇,還有能力執行實施已決定的事,給別人看自己還有能力,不受別人干擾,即有控制權。現代人認為人應該有自由選擇 (free choice)或自主(autonomy)權利。自由是對所有事物能夠選擇和決定。

我們的感受決定有沒有一個好死。一些人的感受維繫在別人的態度和行動。他們得不得到好死便維繋在別人的態度和行動。但是這些態度和行動又被病人的情況影響,比如病人的所能、所有和所做。所有包括他的外表,所能包括他的身體功能。所做包括他怎樣對待別人。所以。即是病人和別人,尤其是家屬和照顧者,的感受和行為互相影響。雙方可能想盡量有多些決定權,有控制權,有控制能力,希望能夠影響別人的態度和行為,從而保護自己的感受。

控制和權力有關。能夠控制表示有權力,即有威嚴。不能控制,沒能力,即沒有權力,即沒有威嚴。控制是權力慾的另一個字眼。

有自主權和能夠採取行動,便能夠影響週圍發生的事,能夠增強我們的自我形象,增加我們的個人價值,認為自己還是一個有用的人。相反地,如果失去控制,比如失禁給別人很多麻煩,覺得自己沒有用,引致自悲、自憐、自責,感到無尊嚴。

科學的進步給人一個錯誤觀念,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物,甚至對自身生命的完全控制和有自行決定的權利,即能夠支配自我的存在。換句話說,我們要完全操縱健康和生死。

如果將尊嚴根植在個人控制權的價值上。當對所有發生的事都失去決定權,發言權,失去控制能力,對自己的健康失去控制能力,須要依賴人時,就覺得失去尊嚴,感到絕望。這些人很可能支持絕望病人採取安樂死。

如果尊嚴是因為人有自主和自知能力,那麼,嬰兒、老人癡呆或低能智障的人沒有自主或自知能力,他們是不是沒有或不需要尊嚴?其實,人祇要有自主或自知的潛力,即potential,便有尊嚴。

在西方文化社會,個人自主權是很重要的。有中國傳统文化,男性的個人自主權比女性强。可能一向認為三從四德是女性的美德,少時從父,長來從夫,老來從子。女性比較不計較甚麼自主權。在家中或社會一向沒有甚麼地位,所以亦不甚計較是否有自主權。但現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時代,中國女性開始需要有自主權。沒有自主權便認為缺乏尊嚴。

(2) 能夠保持清醒,有理性,能夠與現實接觸

要能夠有控制能力,就一定要清醒,能夠思想,有抉擇選擇能力,否則做錯決定。如果失去知覺,或不太清醒,便會任人擺佈,怎可以有控制能力。要有自主權先決條件,就必須保持清醒和有理性。

所以對普通人來說,第二樣尊嚴是保持清醒,有理性,能夠和現實接觸。有理性是指病人知道週圍發生甚麼事,自己能夠對這些事作一個合理適當的回應。疾病無論多重,雖然有一個被動的身體,但還有一個獨立的思想和成熟的情緒,這些令病者保存獨特性的自我。相反,便是昏迷不醒,凡事任人擺佈,不知道別人怎樣對待自己。更槽榚,是作了植物人。雖然仍然作為一個人,血液循環和呼吸都靠機器,進入身體的營養水份和排出體外的廢物大小便都要靠導管。

有知覺和理智思想,才可以說自己還是一個有功能的人,否則被叫做植物人。有知覺有理智才有其他影響尊嚴的東西。尊嚴對那些有理智知覺的人才重要。沒有知覺的人不須理會或無可能理會有沒有尊嚴。

(3) 有好的外表觀瞻和身體功能健全

病人需要有一個好的外表觀瞻和身體器官功能徤全,即是沒有毀形,不污穢,沒有味道,衣服能夠閉體,整齊乾淨,指甲頭髮修好,有私隱權。當他們沒有這些東西時,是不是一定覺得自己沒有尊嚴。

當我們健康的時候,尊嚴便建築在我們所做的事,受到別人的尊重。但當我們不能為別人做事的時候又怎樣呢?漸漸衰失社會上和家庭內的責任,就會覺得自己無能無用,自己成為服務對象和別人的負擔,失去自尊和生存意義。

外表和關係有關,外表主要是是給別人看,這是和別人交往的前線,外表美醜影響別人給自己的印象,影響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影響雙方關係。很多人認為這是被別人尊重的重要因素。所以他們着重外表,每日放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來改良外表,希望給別人一個好印象,改善和別人的關係。

將尊嚴概念局限在人的身體結構和功能,樣貌和活動能力,當疾病把人折磨至不成人形,減少活動,如出外或見客,慢慢地在等死,就認為不是有尊嚴的死。失去人生價值,失去人生意義,不如安樂死。

將病人收進寧養院最普通的原因之一,就是家人不能夠扺受得住病人的器官功能問題,如失禁、嘔吐或氣喘。身體外表和器官功能變壞,會影響別人對他的印象和別人的行為,影響別人和他的關係。病人會感受得到這些,負面地影響病人的內心感受,認為失去尊嚴。

如果把尊嚴祇局限在肉眼看得到的東西,每人都不難找到最少有一種令自己缺乏尊嚴的東西,但我們的尊嚴並不是單單來自我門的身體結構和功能,樣貌或我們的活動能力。

社會鼓吹年輕、活力、自立,沒有這些便是沒有尊嚴。老病很多時便不被認為是人生正常的進展,而被認為是地位降級和可恥的,這會令下一代因家中有老病者而感到懢价的。 很多人以為患有晚期癡呆症(dementia)或智障的人失去尊嚴。但其實病人自己並不明白甚麼是尊嚴,並不感到難堪。祇是因為他們的行為,令到他們的家屬在別人面前感到掉臉,失去尊嚴。

有很多人認為需要別人照顧便是沒有尊嚴,認為如果大小便失禁,有氣味,加上不能照顧自己,時常要赤身露體接受別人貼身照顧,便是沒有尊嚴,沒有做人價值。這是很多病人所想像的。那麼需要別人照顧是不是沒有尊嚴呢?

其實照顧他們和照顧嬰兒是一樣的。我們在照顧嬰兒時會否覺得他們沒有尊嚴?那些接受同樣照顧的嬰孩,在他們父母心中,有幾多價值和尊嚴?當父母為他們清洗大小便,換尿片時,他們不但沒有覺得沒有尊嚴,還會向他們笑。你可以說小孩子不懂事,不懂害羞。但替他們換尿布的父母懂事,有沒有覺得他們的子女沒有尊嚴。所以覺得有沒有尊嚴是那個赤身露體的人,那個失禁的人,不是別人,不是照顧他的人。

我們餵嬰孩,為他們清理便溺是出於我們對他們的愛。有時我們覺得為他們服務是一種榮幸,一種特權。不是所有希望有孩子的男女有這福氣的。同樣,我們服務老病者是出於愛,他們在我們眼中決不會因為需要被照顧而失去尊嚴,接受貼身照顧者不需要覺得沒有尊嚴。

有些人一生都在作出貢獻,服務他人,有地位,有能力。現在情況逆轉,要他們接受服務,使他們不習慣。他們會認為失去尊嚴。但是其實,他們還是那個備受尊敬的人。

孟子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照顧老幼病者是很多人的天性或理想。如果沒有人需要被照顧,那麽想服務社群的人便沒有機會作出貢獻,他們需要有一些願意被照顧服務的人,照顧老病者是社區生活的必然部份。祇要接納接受照顧依靠別人是不能避免的事,和依靠別人不是沒有尊嚴,才會欣然地、充滿尊嚴地、感激地接受別人的照顧幫助。

由此可見,尊嚴不是一種外在的東西。不是祇要靠外表、角色、名譽,就可以給一個人尊嚴。它還是一種感覺。要自己感到自己是尊貴的,和感到自己給別人尊重。所以另一種尊嚴,又是最重要的是自尊心。

(4) 自尊心

有些人將自尊誤解為自我感覺的良好。『自我感覺良好』這個詞,是「安於現狀、自我滿足」的意思,經常被用於負面形容。

其實,一個人的尊嚴由外在因素如角色名譽外表和內在的自我形象合成。但偏偏很多人認為祇是前者即地位角色名譽外形影響尊嚴。其實,所有有關尊嚴的各因素裡面,最重要是病人自己對自己的感受。感受錯了,別人怎樣對他好,怎樣尊敬他,他會感受不到,他始終都會感覺到失去尊嚴。

當我們健康活躍時,尊嚴建築在我們的能力和所做的事上,備受自己和別人尊重。但當我們不能為自己或別人做事,或需要別人照顧是否缺乏尊嚴?這個時侯,自己內在的個人成長比別人眼中怎樣看自己更重要,有自尊的人不需要倚賴別人,他不需要別人告訴他,或用行動告訴他他是多好。他對自己有信心,有自信心(self-confidence) 認為自己很好。自己滿足目前情況,所謂自滿(self-satisfaction)認為他所有的已經足夠,所謂自足(self-sufficiency)。更重要的是他不需要別人尊敬自己,自己能夠尊敬自己,所謂自重(self-respect)。不需要別人說他有很有價值,他覺得自己是有價值和尊貴的人類(self-worth)。這些加上來便是有自尊心(self-esteem)。這些全部都是自己怎樣看自己,覺得自己多尊貴。當這些因素都足夠,不需要從別人處得到多些時,別人給不給你都無所謂,就不計較別人的態度和行為,不覺得失去尊嚴。自尊心高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因素來肯定自己和承託自己。但小心,有些人的自尊可能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 不要好像鐘擺一樣擺得太盡,不要讓自尊心高變成自大,令週圍的人很難受。

美國某大學2005年做的一項全球自尊調查裡將“自尊”定義為「自我能力和自我喜愛程度」,是個體對自我形象的主觀感覺,即自我肯定。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較高,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並感到自己值得別人尊重,也較能夠接受個人不足之處。形成自尊感的重要因素有安全感、個人感、歸屬感、使命感、成功感。這些因素都與個體所處的外在環境有關。是個體由肯定的自我評價,引起自愛、自重、自信,以及期望受到他人,群體和社會尊重和愛護的心理。

尊嚴是很抽象的,是絕對性的(absolute),不是比較性的(relative)。尊嚴不是別人給予的,是自己製造的。在最終末期,當我們再不能控制我們身體的功能時,我們還能控制我們的思想,所以自己製造出來的尊嚴還在,別人不能夠奪走它。祇有自己感覺到有多少尊嚴,是多或是少,才是影響我們多快樂和能不能夠好死的最重要因素。

臨終病人常說及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 ,生活質素的定義是現實和期望的距離,距離越大,生活質素便越差。如果我們有高的自尊心,不需要別人給予的尊敬,別人給予多少不成問題時,期望不高,和現實便會拉近距離,生活質素便不差。這和知足常樂,有些相似。

你們可能不甚明白,我用一個例子來証明,個人意志可以克服一切。

你試想一想,當你祇是孤單一個人時失禁,你有沒有感到失去尊嚴?可能沒有。如果有,感受亦不會很強。如果在一位很親的人面前,如配偶前失禁,你感到失去尊嚴亦不會很強。嘗試感受一下,如果你在一位醫護人員面前失禁,或者在祇是幾位人士面前失禁,或者在幾十人或幾百人面前失禁,你感到喪失尊嚴的程度是否一樣?是不是在愈多人面前失禁,感到喪失尊嚴愈厲害,丟臉愈多?所以更加証明有無尊嚴是維繫在失禁的人自己個人的想法。

再試想一想以下幾件事。第一件,當你在台上演講時,在幾百人面前小便失禁,褲溼了,地板溼了,你會覺得怎樣?第二件事,你坐在輪椅上等候輪到你,被叫進去放射電療室電療。遲遲未輪到,事先吃了的去水藥發作,廁所又要排隊,終於小便失禁,褲溼了,輪椅溼了。後來在眾目癸癸下,穿著有尿、有味道的溼褲爬上電療台。

又想一想第三件是大便失禁,因為行動緩慢,在未走到廁所時已經排在褲上,一部份更撒在地板上。最後被人脫去內外褲子,赤裸裸地坐在馬桶上,被人用水淸洗兩腿上的糞便。同時更被人好好教訓一番,如同大人斥責小孩子一樣:「離馬桶兩三步,你都忍不住!給我添這麼多麻煩!以後再有同樣情況,要早一點出聲,幫你早一點行去廁所。」每一句話猶如利刃。你幾十年來養成的自尊、你維護的榮譽、你的頭銜、地位、你的權威,一層層地剝掉了。你這一個一向被人尊尊敬敬對待的人會感覺怎樣?

很多人怕老怕病主要是怕到時真的淪落到這個地步時,失去尊嚴,不如死去更好。有些人怕到還有很長時間才達到那地步時,已經要求安樂死。

以上是已故臺灣天主教紅衣樞機單國壐主教在他自己之殯葬彌撒禮儀中自己一早寫好的講道詞中,描述自己死前的遭遇。他是全臺灣所有天主教神職人員最高級的那一位。他有權選或被選為教宗,或以前叫做教皇。論尊貴,論威嚴,在臺灣可算是一人以下,萬人以上。他在舉行聖祭時去水藥性發作,強忍也忍不住,小便失禁,不衹條褲溼了,地板上也撒滿尿水,在修女和幾百位教徒面前,感到無地自容,顏面盡失。

跟著他在電療室眾目癸癸下小便失禁,尿溼了褲子,輪椅坐墊。穿著溼褲爬上電療放射檯,人人看得清清楚楚。及後就是以上所講大便失禁,在脫去褲子清洗時,被那個男護士教訓了一頓。

你想不想知道單樞機對這幾件在普通人心目中是極其丟臉,極度失尊嚴的事件的反應是怎樣?他在他自己的喪禮講道中說:「清洗完畢,他(指男護士)攙扶我躺在床上之後,他自己很快呼呼入睡。我卻非常清醒,有脫胎換骨的輕鬆感。胸膛被打開,「被掏空」、赤裸裸懸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又在我腦海中出現,向我微笑,示意和祂接近。我這時感覺自己身輕猶如一隻小袋鼠,一躍便跳到聖山頂十字架下。再一躍,兩隻前掌已爬到耶穌雙足上。這時仰首看到耶穌還在微笑,並將肋膀聖傷打開,示意叫我跳進去。小袋鼠再一跳,便進入了耶穌洞開的心房中,猶如回到母袋中一樣。感覺在這裡最安全,最溫暖,完全被耶穌的無限大愛所包圍,感到無限的滿足與幸福。••••感謝天主利用那位男看護,不但治癒了我心靈的宿疾,使我煥然一新,恢復了兒童的純樸、天真、謙卑••••,而且也治療了從小養成的羞怯,絕對不要人看到自己赤身一絲不掛。自從那夜被脫去睡衣沖洗糞便以來,這種羞怯已完全消失。現在我才真正了解耶穌所說的:「你們若不變成如同小孩子一樣,你們決不能進入天國。」(瑪竇福音18:3)的意義。

他說:「其實九旬病翁一生所累積的榮譽、銜頭、地位、權威、尊嚴、敬愛等,對於牧靈、福傳、拯救人霊、愈顯主榮,雖然有了不少助益,但是有時,至少在下意識裡,讓他自滿,洋洋得意,有時甚至成了他追求的目標。這些「愈顯主榮」的墊腳石,反而成了他親近「掏空,自己」一絲不掛懸在十字架之耶穌的絆腳石。」

在我們平常人來說,這些一生累積的榮譽、銜頭、地位、權威、尊嚴、敬愛等,對事業收入可能有很大幫助,是幸福生活的墊腳石。讓我們自滿,洋洋得意,成為我們一生不停無止境地追求的目標,愈多愈好。但同時愈來愈離開我們的靈性支柱。這些東西變成我們好好面對死亡的絆腳死。當因疾病令到我們無能力維持這些東西,便會覺得失去尊嚴,無興趣繼續生存下去。

但單樞機非但沒有感到失去尊嚴想去死,他說:「慈愛的天主有時也給人開玩笑,讓人出幾次醜,就能治癒心靈宿疾,清除靈修途中的障礙及絆腳石,甚至改變人自小養成不利靈修的積習。」他又說:「感謝天主聖神用强烈勁風,摧枯拉朽,將我這棵老樹枯枝上所留下幾片阻礙我和「掏空自己」的殘葉吹得淨盡,連從小養成的羞怯及矜持自尊的性格也吹得無影無蹤,使我煥然一新,返老還童,在數天內回歸兒童時的純樸天真無邪。(瑪竇福音18:3)

他說:「加入耶穌會將近七十年,每日祈禱、行神業,每日舉行感恩祭,感覺和天主相當接近。但是和胸膛被長槍打開,掏空自己,赤身露體,赤裸地被懸掛在十字架上垂死的耶穌,卻有一段距離。祇能離遠觀望祂,不能在十字架旁陪伴祂。在日常祈禱中,在避靜中,多次返省檢討,都找不出原因。」在他因病住醫院時,在祈禱黙想中,赤身露體懸掛在十字架上垂死的耶穌的形象時常出現,並有聲音說:「掏空自己,就能登上加爾瓦略山頂,和掏空自己的耶穌接近,並且和衪共融結合為一。」他終於明白原因,他感謝天主給他機會,令到他更接近耶穌。他說:「這幾次的出醜令他切底明白個中原因,恍然大悟。」他說:「原來我穿戴的服飾太多太重;神職人員的道袍,主教的權戒高冠,樞機的紅衣等,將我整個人包裝得一層又一層,以致使我失去了原形。並且這些服飾已和我的日常生活整合,將其脫去,談何容易。人做不到的,天主做得到。最後只有天主伸出強而有力的援手為我脫下這些沈重的服飾。天主略施小技,和我閞了幾個玩笑,捉弄我一下,讓我出了幾次醜,就把我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以上的例子証明幾樣東西:

  • 失禁、還在大庭廣眾的電療部侯診室失禁,或甚至在幾佰人面前,正在主持彌撒感恩祭時失禁,沒有令單樞機失去尊嚴,所以功能失控不一定會令到人所謂「失去尊嚴」。

  • 失禁令單樞機在靈性中成長,功能失控如失禁不一定對心靈有負面的破壞性。

  • 地位尊貴,有威嚴的人不一定有更多尊嚴去喪失,不一定更容易受傷、丟臉。

  • 一件事情的發生對當事人的效果,取決於那個人自己的人生哲學態度,例如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屬靈程度。單樞機不但沒有感到失去尊嚴,他還認為是天主跟他開玩笑,感謝天主用這些方法,幫他除去阻礙了他靈修幾十年的東西,幫助他更接近耶穌。

我希望各位從以上例子,更明白甚麼是尊嚴,自尊心比其他因素更重要。

頭幾樣尊嚴,即保持清醒、有控制能力、有自主權、外表、身體和功能完整等,多多少少和別人有關係。昏迷,無控制能力,無自主權,身體功能不完整,令人覺得他無用。外表給別人看,不希望不好的儀容給別人一個不好的印象。(廣東話「絞成敢」)。缺乏自尊、自信和自重的人便會被這幾樣東西影響我們認為別人會怎樣界定自己。認為別人會不尊重自己,感到失去尊嚴,對別人的態度特別敏感。別人的態度影響我們內心感受,影響我們的自尊心和尊嚴。

其實祇有內心因素,內心的平安喜樂影響我們得不得到好死。外在因素很少會直接令病人得不得到好死。外在因素是要靠影響病人的內心感受,內心的平安喜樂,來影響他們得不得到好死。首先,我們分析別人的行為,猜測他們多尊重愛錫我們。從此影響我們怎樣看自己,影響我們認為自己多尊貴,影響我們怎樣評估自我的價值,這些「影響」影響我們內心的平安喜樂。如果外在因素動搖不到我們的自信,改變不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沒有減少我們的自尊心,便影響不到我們內心的平安喜樂,那麼,外在因素便不成問題,便不會令我們失去尊嚴,得不到好死。

單樞機對失禁的看法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的失禁令他感到因此而得益,感到更接近耶穌,解決了他七十年來百思不得其解的苦困,令他安心完成他生命最後一程,可以說是得到更加好死。如果你的自尊心很高,一些錯折反而可能被視為有利用價值。(在我的互聯網頁內有另一文章討論「自尊心」)

甚麼叫做失去尊嚴?是不是原來有的變成沒有了。那麼去了那裡?有些人話「無尊嚴」,那麼怎樣可以令他們「有尊嚴」?

一個人的自尊心是幾十年來的遭遇培養出來的。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要改變便改變到。不是祇學習到一些新知識或技倆便能改變。在學習新人生哲學同時,要除去一些以前長年累月積下來的壞思想態度,改變對外間事物的看法,和更重要的,對自己的看法。有些人有根深蒂固的背景問題,需要一段長時間的輔導或心理治療才有些轉變。

話雖如此,很多人還將自我價值(personal worth)看作為一個比較性的因素。雖然祗要我是一個人,已經是很有價值,有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我有所有人都有的價值。但是,他們認為如果我缺乏一些別人有的東西時,便會覺得我的自身價值不如別人。所以,如果能夠有些成就,成全一些理想願望,或得到一些東西,都能提高我們的自我價值。更好的是與人不同,高人一等,做到一些別人不能做到的事。有高的自我價值,提高自尊心,給自己一個和別人不同的自我形象(self identity)。即自我肯定自我的形象 - 我是誰?我是獨一無二的。

一個人的容貌、身形和行為也是獨一無二的,和別人不同。這些亦影響自我形象。當外貌改變,功能失控,自我形象亦改變。

我們的自我形象 - 「我是誰」,是和別人的關係有關的。每個人都不同,我不祇是群體中的一個和所有其他人一樣。自我形象不可能是在一個孤島,在和別人隔絕時形成。通常我們在人際網絡中構成自我形象,我是誰? 我是他的父親、母親、兒子。在這個人際網絡中,我多重要?我對他們有什麼貢獻?我從他們接收了甚麼?我對他們有甚麼價值?如果我對他們有貢獻,他們因我而受益,我覺得自己很有價值,足以自豪。別人會尊敬尊重自己。相反,因為疾病,不單沒有貢獻,還要連累其他人,祗是服務對象,感到自己毫無價值,在等死,時常自憐,自責和低自尊心。

同時,黃帝內經「有諸內,必形之於外」,內心感受發於內而形於外,或存乎中,而形於外,影響病人的行為,還有這些行為影響他人的感受,然後影響他們對病人的態度和行為。而這些態度和行為,形成另一種外在因素,影響病人的感受。

所以關係會影響自尊,怕別人不尊重自己時,可能會影響自己尊重自己。父親不能夠做到其他父親能夠做的事,如上班、賺錢、照顧母親、在家做比較粗重的事,做一些比較大的決定。如果老病在家,沒有收入,母親要出外工作賺錢,回家後還要做家務,粗重的事要死頂,做父親的會感到怎樣?如果一個獨身漢,沒有親友,老病畤入醫院或安老院,辦演一個病人角色,每日睡在床上,沒有甚麼責任,祗接受被照顧,便沒有失去家庭關係上引致的尊嚴。他們衹有和醫院或安老院的職員建立關係。內心感受和有沒有尊嚴便衹要看這些人怎樣對待他。

由此見到很多人的自尊心維繋在和別人的關係。別人對他們好,尊敬他們,便覺得有尊嚴,但一旦不是這樣,便覺得失去尊嚴。這種靠別人的尊嚴並非真正的自尊心。真正的自尊心是要自己悟出道理,無需靠別人給予。明朝有一首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意思是花開花落,不計較別人怎樣欣賞自己,祇顧開和謝。很有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有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爭鬥,自甘處於一般人厭惡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他認為最完善的人格具有水般的適應性,能夠隨遇而安。

這種的自尊不會輕易地被別人的態度和行為奪去或降低。但這種自尊最好在人生失意老病之前已經存在,當遇到問題時便可以使用。

實際行動

原理講完,那麼應該有甚麼實際行動?自己能夠學到,悟出道理,大徹大悟,睇得通透,但能不能夠用這些道理來幫助親友面對困難,提高尊嚴,得到好死?其實自我徹悟和怎樣行動幫助別人是兩碼子的事。

A. 病人自己應該怎樣做?怎樣改變?

坊間很多書藉講座,互聯網絡很多文章和youtube很多視頻講座。關於心理學和生死,理論多多。你是否所有都同意?未必。不同意更不能實行。我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去閱讀學習,而是要博覧群書之後,消化,想想,然後自己悟出適合自己的哲理,然後付之行動。 不要靠別人告訴你。要有自知之明,靠自己去悟出來。悟字由吾和心字構成,即靠自已的心想出來。悟出來的才根深蒂固,將來不會輕易受外在因素如別人影響而轉變。

在深思熟慮之後,我們不一定需要改變現今的人生哲學,態度和行為。現成的可能已經足夠好,不需改善。發現有問題才需要去解決,不夠好才需要改善。

在現實中,事實上有些人認為自己一生人沒有貢獻,庸庸碌碌過了幾十年,在社會沒有地位,在家無地位,在家在外都時常被人責駡,別人不尊敬自己,自己也覺得無用。無價值可言。他們一向已經接受這地位幾十年,他們不需要臨死時被別人抬高才得到好死。其實他們已經習慣這種生活,可能他們比較其他人更能適應臨終時的轉變。

一向怎樣便怎樣,不用改變來將就,要將就,犧牲不做一些東西便會感到不舒服,甚至痛苦。臨終時最好和以往生活一樣,有一個相同的人生哲學。不需要有大改變,不需要去經歷改變時所引起的痛苦,例如後悔以前的做法,或不需要去適應新思想和新生活!。比如在信仰方面,除非病人對他目前的信仰不滿意,要找出路,要改善。同時,在改變信仰時感到平安喜樂,否則不要強迫病人改變信仰。所以最好由病人自己決定他要繼續以往的做人態度、宗教信仰或尋找新動向。

跟㯫以上分析,尊嚴不是一種東西,而是有很多種不同意義。想講尊嚴時,最好用一些比較清楚的名詞,好像尊貴、嚴肅、威嚴或被尊重尊敬等。或甚至收窄到「我感到難過,或擔心你們會對我不好,因為我的外表難看、功能失控或⋯⋯」來代替「我感到失去尊嚴」。

自己反省一下,為你來說,甚麼是尊嚴?是那幾樣東西,每一樣東西對你是多重要?有沒有一兩樣重要到寧死都不可以沒有的尊嚴。現今疾病怎樣在影響這些東西?你有沒有擔心這方面的改變,如外表改變有不良後果,例如別人會對你不好?這些後果,已經出現了沒有?如果已經出現了,是真實地出現或祇是你自己的推測?這些後果目前怎樣影響你的感受?你的反應是怎樣?這些反應怎樣影響別人?他們對你的反應感受如何?他們有甚麼反應?你有沒有跟他們訴說過你的感受和擔心?或詢問過他們的感受?這是保持良好關係的方法。

當一個人因為失去控制能力,不能做決定,不能控制功能,便會覺得很沮喪,易情緒失控,忿怒,發脾氣,罵人或甚至打人。除了為發洩情緒外,有些人以為這樣可以保持威嚴。其實這樣做別人不會尊重他,令他更沒有尊嚴。所以病人要懂得控制自己情緒,自己成為自己本能的主人,而非本能的隨從奴隸。要沉得住氣,忍得住手,個人紀律是很重要。

除了這些實際性行動之外,最重要的是在不被別人的態度和行為影響下,反省一下我自己真真實實多尊貴。 祇要我是一個人,我便有作為人的高尚尊嚴,和達官貴人平等。不要斤斤計較,比較自己所擁有的和別人所擁有的,我的多還是他的多。第一,無可能和所有人比較。第二,每一個人擁有不同。有些方面,我比你多、比你好、比你強。但另一方面我不如你。沒有一個人在所有方面比別人絕對更好。所以不要和別人比較,所謂「人比人比死人」。

有些東西減低自重、自信心、自己的價值。增加自憐、自卑、自責,有時甚至決定放棄醫治,自虐自己。相反地,一生中有自豪的事物,有成就,會自我肯定自己,提高自尊心。一生人中有甚麼成敗得失功過,要靠自己去回顧衡量。但要明白沒有一個人會一生人都順順利利,沒有低谷。有起有落是正常的。佛家的諸行無常便是這個道理。有生便有死。想得通便不痛苦。莊子妻死鼓盆而歌,認為人之生生死死好像四時運行一樣,我們不需要因為春去秋來而哭泣,也不需要為生死而痛苦。外表尊貴威嚴亦是如此,人之所有、所能和所做亦是如是。如莊子的至人若鏡,事來則如實反影,事去則不留任何影痕,人要拿得起放得低。

孔子的仁就是自己尊敬自己,不做不好的東西。當大多數人做不法或不道德的行為時,自己不做衰自己,能夠出污泥而不染,自己尊敬自己,便是仁。當別人睇低自己的時候,自己可以不理別人怎樣看,認為自己還是一個高尚尊貴的個體。

除了自信和相信別人外,還要相信上天。有信心上天會照顧,聖經有「自己本一無所有變成一無所缺」。天主連天上的飛鳥和田中的野花都照顧,相信祂肯定會給我最好的。甚至死亦是好的。

B. 在尊嚴方面應該怎樣對待病人?

不是所有人或很多人有我以上講的那麼多能力,有正面的思想,有高自尊心,在臨終時仍然感到有尊嚴。有些人很容易接納,改變自己的態度和渡過人生最俊階段,但一般人都需要很大的爭扎和努力,去面對這些能力、角色和關係的轉變。有些人可以做到好像好有尊嚴,但內心完全空虛,自欺欺人。在這過渡期,病人是很需要別人幫助。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維持擁有尊嚴?擁有真正的內在尊嚴。

我們不可以用自己一套哲理強加於別人,要人接受,跟我們一樣做。一個簡單例子。比如一個人死了親人,在哭泣。我們對他說:「不用哭,莊子妻死,他鼓盆而歌。」你想他會覺得怎樣?

除了需要針對個別病人特殊情況需要,滿全他們的需要外,對所有病人,我們需要行使一些最基本的態度和行為。

無論病人病到多嚴重,有一個被動的身體,但是,他們還有一個獨立的思想和成熟的情緒,這些令病人保持一個獨特性的自我。所有人需要被人尊重,被當是一個人,不是動物。祇要他是一個人,便值得被尊重,有一個尊貴身份地位。無論職位多低或年齡多大或多輕,他們都應該被有禮貌地對待,有私隱權,有發表意見權,有控制權。

尊嚴並不單單包括外表、所有、所能、所做、自主權、有控制能力和自立,更重要的是被尊重。雖然因身體功能衰退而令最基本的個人衛生都需要別人照顧,但這不可以因此而令他不被尊重,他的意見不被重視。

無論疾病多嚴重,已經沒有辦法醫好,祇是躺在牀上被照顧,病者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他們的感受和正常人一樣,他們還懂得禮義廉恥,他們需要被尊重為一個人,一個父親、母親或其他長輩。他們需要和以前一樣被適當地稱呼和有禮貌地說話。在醫院或寧養院內是某某先生、太太或小姐而不是一個牀或病房的號碼。他們亦重視外貌衣著,他們還懂得害羞。他們需要面對很多家屬和探訪者,他們需要被梳洗乾淨、衣著整齊,不要有氣味。如果因護理原因而不能夠好好穿著衣服,身體亦要遮撇好。他們需有自己私人界限範圍,有權不被人入侵這範圍,有私隱權。身體和人格不應該被人醜化或暴露。如果失去身份尊嚴,肉身雖未死,他在社會中已經失去地位,已經死去(Social Death)。

很多病者害怕進入醫院或寧養院,因為他們害怕如果疾病己經不能治癒,醫護人員會對他們缺乏興趣,不被重視,將他們放在一角等死。所以在情況許可下,他們需要被當作正常的人,允許他們參與正常生活。在醫院時,接觸外界減少,在病情許可下,病者需要多些探訪,保持和外界聯絡,他們想知道各親友社區發生甚麼事,自己還是他們的一份子。雖然身在醫院,很多病者的心還在家。他們希望能夠見到兒孫們。如有可能,帶他們前去。如不可能出外,不妨將人事物錄影,放在手提電腦、ipad或智能電話,在病床前給他們觀看。或帶一些相片給病者看。現在利用視頻電話通訊亦很方便,可以在通話時看到對方。

有一次,病人家屬叫我囑付病人多些休息,不要見客,不要看電視,早些睡覺,要吃這些,不要吃那些。家屬是心懷好意,不想病人辛苦,希望他們休息多些,吃多些好食物,改善身體。但這是不是能夠改善到病人身體情況,享受餘下的日子,或者祗是剝奪了病人最後享受機會,取去他們的控制權。其實,如果病人體力許可,可以繼續見客,打麻將,唱karaoke。

病人應有發言權。他們需要感到隨時都可以自由地發表意見,不會被阻礙、批評或諷刺;隨便可以舒發內心情緒;別人會有耐性地去聆聽,明白他們的感受,心靈上與他們同行。這樣,他們會感到被重視和被尊重為個人。有時,對我們來說,病人的感受和情緒可能是過火一點或不正常,但我們要接受他們的感受,不要批評他們。何況,可能他們是對的,而我們是錯的。試圖明白為什麼他們有這些感受和情緒。我們可以反映給他們知道我們的想法,但不要令他們覺得我們反感,阻礙將來正常的遘通和支持。如果病人忽畧某方面,我們可以引領他們注意這方面,但小心不要引致他們心靈創傷。

在尊敬尊重病人時,不要弄巧返拙,令病人錯誤地覺得他們自己很高尚尊貴,當他們將來看清楚現實情況時,便會感到失望和感到失去尊嚴。

結尾

沒有尊嚴可能得不到好死,但所有人的死亡和痛苦都是不好的,所以單單靠提高病人尊嚴的意識,是不能用來幫助人得到好死,還有很多因素需要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