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心 Self Esteem

1.  甚麼是自尊心?

自尊心(self esteem) 是一個心理學的名詞。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作一個整體全面性評估和判斷自己是多尊貴。

人的其中一種先天性基本需要是別人的尊敬。我們需要的不是別人的阿諛奉承,更重要,更需要的是別人對我們的尊敬(respect)。從別人來的尊敬程度確認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同時影響我接受不接受我自己的為人。從這些,我豎立自我形象,自己的身份地位。覺得被別人尊重的時候,自己亦尊重自己。但這些從別人而來的尊重是比自己內在的尊重脆弱。可以突然消失,而覺得痛苦。這令很多人盡辦法去保留,甚至去爭取從別人而來的尊敬,特地做一些事來給別人讚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部份的思想(belief)、感受(feeling)、抉擇和行動(action),每每和我們會否被別人更尊敬尊重有關,會潛意識地或特意地做些事給別人讚賞和尊重。

如果我們相信(believe)自己很能幹,有能力應付各方面問題,我們便會感到(feel)滿意喜樂,沒有焦慮,行動(action)上便會敢於創作嘗試,對自己的成就足以自豪,感到自己有很高價值,不容易被別人的行動言語傷害,敢去結交更多朋友。相反地,如果我們相信(belief)自己沒用,沒有才幹,技不如人,便會處處感到(feel)壓力,不滿意,自卑羞恥,沮喪悲哀,甚至憂鬱絕望,行動(action)上不敢嘗試,少少失敗就自責自憐,容易被別人的行動言語傷害,逃避引退,不敢結交朋友。

自尊和其他尊貴和威嚴感受之所以不同是在那個「自」字。(在我的互聯網頁內有另一文章討論「尊嚴」)真正的「自我」是發自內心,自動地、潛意識地、不明顯地評估自己。有別於那些明顯地向某些事情,對別人的意見批評自覺性的反應。。

2. 低自尊心的人的感受和行為

剛才講過,人需要被尊重,被別人尊重和被自己尊重。自己對自己的尊重不夠時便要依賴従外面來的別人的尊重。

低自尊心的人需要比較多別人給他們正面肯定和讚賞,來維持對自己的價值。有人稱讚便很開心,甚至傲慢自大。這種有低自尊心的人,沒有安全感,對別人的言行很敏感,常以為別人批評他、針對他。一有對他的批評,便有強烈的反應,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別人少少的意見,便被當作人身攻擊,容易受傷,對批評他的人有敵意。

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價值建立在別人對他們的認可和好評。而這些維繋在他們的所能、所有和所做。他們可不可愛便維繋在他們是否成功或有沒有成就,擁有多少,例如金錢、名車、大屋、兒女們是否成材、富有或孝順。當老病時,沒有成功成就,沒有收入,兒女沒來探望,便失去自尊心。他們可能會要求多多,盡量爭取,得不到便感到痛苦,甚至被摧殘打垮。這些人就是那些很容易便說失去尊嚴的人。

他們要得到別人讚許,要威給別人看,所做的事要比別人的更好,是完美主義者。當不能完美時便很頽喪,對失敗很內疚,少少挫折便受不起,一厥不振,覺得自己很沒用,凡事不如人,凡事都不成功,沒信心去嘗試。他們錯不起,輸不起。因為怕做錯事,被別人看不起,便會優柔寡斷,畏首畏尾,做不出什麼大事來。結果更令他們得不到別人讚賞,更感到不如別人,一生人對家庭,對世界沒有什麼貢獻,別人一定不會尊敬我,感到自卑。

除了有自卑感外,有些人會自衛性地自我辯護,或埋怨別人。做得不好或不成功,是因為別人的錯。對別人的成功成就妒忌或怨恨。低自尊心的人會常感到不滿。對外間不滿,責怪別人不尊重自己。

缺乏自尊心的人不單是容易感到失去別人給予的尊敬,對自己也不滿。他們失去自信,有無助感,自卑、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別人那麼有能力,自己沒有價值,自我排斥,和有精神抑鬱症的人相似。他們比較容易感到悲觀,有抑鬱症和想到自殺傾向。尤其是得到重病,更覺得失去尊嚴和無望,甚至厭世,要求安樂死。

3. 高自尊心的人的感受和行為

有高自尊心的人,不需要別人的重複保證,來維持自己對自己的正面觀念。他們覺得自己在各方面並不缺乏,自己的所有已經足夠;他們明白自己的能力和有限,他們相信自己是有才能,不但有能力面對生活上的需求,還有能力接受從各方面而來的挑戰,能夠解決複雜問題,別人做不到的自己能夠做到,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很有價值。在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不怕去請教他人,請求別人幫助。他們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發覺別人的方法比自己的好時,不覺得自己沒有用,肯去跟隨別人的方法。

在情緒上覺得有成功感,足以自豪,對自己尊敬敬重。亦覺得別人也要尊敬敬重他。所以自尊心是自信(self-confidence)、自滿(self-satisfaction)、自足(self-sufficiency)、自重(self-respect)、自豪和有高自我價值(self-worth)的總和。

有健康的自尊心,堅定地相信一些價值觀和原則,在詳細考慮後,認為自己的原則方法正確時,在受到挑戰時能夠不被動搖。能夠跟隨自己的價值觀做事,相信自己的判斷決定沒有錯,別人不喜歡也沒有所謂。但不太固執,能夠繼續隨時認真地考慮別人的批評和意見。經過深思熟慮或增添人生經驗後,很樂意地去改變自己一下,或受到別人的善意批評時,不覺得受傷害。

高自尊心的人不太懷緬過去,不後悔從前沒有做甚麼事,或內疚以前所做得不好的事,不太擔心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祇是從過去發生的事,從成敗得失學習,計劃將來,活在當下今天。

認為自己和別人一樣尊貴,祇是各人有不同際遇,天份,能力。沒有一個人會比所有其他人好。目前的財富和權力是過眼雲煙。相反,目前潦倒,不是沒前途,所謂「寧欺白鬚公,莫欺少年窮」。尊貴不可以用肉眼得見到的。無論目前自己的情況是怎樣,因為老病外表轉變,所能、所有和所做不如別人時,仍然感到自己在朋友面前是一個和他們有平等價值的人。應受到別人和自己同樣尊重。

明白「愛美不愛醜,厭惡臭味,不喜歡處理大小便失禁」是人之常情。尊重別人的個別性,有些人對這些事物是特別敏感。接受別人的感受,明白別人需要表達不滿的感受。自己沒有特權因為老病而要求別人特別優待自己。自己有權表達不滿,但不可在表達時令別人受傷害難受。

有自尊心的人比較有自信心、慈悲善心和樂觀。有自信便會去嘗試,比較大野心、有創作性、生活有深度。思想不被困在身體享受或表面美醜層面,他們達到真善美及靈性層面。看到自己的內心真正有深度的真善美和靈性範疇,亦同時看到別人的真善美和靈性範疇。令自己更有能力去愛、信任和尊重別人,去接受別人的缺點。比較容易饒恕別人,不會因別人小小的表現便覺得自己失去尊嚴。

低自尊心的人要靠外在的東西來令自己舒服。譬如更多擁有、成功、外表、很多奉承的朋友。但這些東西表面上好像在增加自信和被別人尊重,但當在老病時,沒有這些東西承托時,人便會崩潰。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對自己有無條件的愛和尊重。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無論發生甚麼事,老病、無能無力、一無所有、對身體外表和機能失去控制能力、對外間事物失去控制能力時,都能夠繼續愛自己和認為自己還是可愛和值得被愛。

4. 那麼,高自尊心和自大或自戀有什麼分別?

自大或有自戀狂的人未必有高自尊心。他們可能信心爆棚,認為我此你們強,我做事會比你們更好。這樣可以說是自大。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弱點。他們會在別人面前誇大自己的優點,來掩飾自己的弱點。其實這一類人可能有低自尊心,不能善於處理對他們不好的批評,因而人際關係可能有問題。

5. 那麼自尊心是怎樣形成的?

雖然自尊心有個「自」字,但外在事物影響我們自尊心的發展。

當我們隱性地在評估着自己時,我們是參考著自己的人生哲學。這些人生哲學是幾十年來從各方面累積而成,是從經驗塑做出來,是從少形成。很年輕時父母的教養,父母怎樣對待自己開始。自己感受到愛和尊敬。長大了老師、同學、朋友、同事怎樣對待我們,他們對我們行動的反應,對我們成敗得失的回應批評,對我們的過錯的反應是鼓勵或是排斥取笑,對我們的意見表示有興趣或忽略,別人有沒有當我是一個人,一個完美的個體。這些影響我們日後的自信和自我價值,令到我認為自己有沒有用,是不是「一塊义燒」,是不是「一舊飯」,自己有多少價值。

一些報酬和獎勵說話提高我們的信心,「我是得㗎」,增強我們的自信心。鼓勵我們更發奮圖強,敢於發言或創作嘗試。因此可見,有高自尊心的人以前亦曾經經過依靠別人的讚許階段,來承托自己,但他們由此而成長起來,脫胎換骨,好像自立的孩子離開父母而獨立。但有些人則繼續停留在被奉承階段,繼續接受和靠外來的因素支撐。

有些人認為有幾多自尊心是從青少年的時候便養成,長大後性格定形後便很難改變。我認為這是不必然的。自尊心是可以改變的。如果真的不能改變,便沒有那麼多哲學文學書藉文章,成人教育、心理輔導去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如果不能改,我亦不需要花費那麼多時間預備這些課程。

有些人經過一件人生大事之後,性格自尊心改變了很多。人生哲學會受很多東西影響。幾十年來的經歷,尤其是大經歷,如自己的、近親的、好朋友的疾病、破產、失業、配偶或兒女的死亡意外等。世界性的大事,如911事件、海嘯、四川地震、日本幅射災難、戰爭逃難等,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各種事物的價值,那些事物更重要。經過某些事後,有些人不會和以前那麼計較,看錢銀如身外物,得失權力不重要。閲讀古今中外文學哲學、宗教信仰都會改變我們的人生哲學,改變我們的價值觀,改變我們對各樣事情的優先序。除了價值觀的改變,這些事物亦會改變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對別人態度的重視與否,不需要靠別人來評估自己,不輕易被別人的行為言語傷害,所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有些人以為這是老化的現象,但我卻認為這是成熟的現象。自己覺得尊貴,自己覺得自己有價值,不需要別人評估。所以關鍵在於那個「自」字。

6. 那麼怎樣改變自尊心?

自尊心是會受環境經驗影響。那麼我們要學習怎樣不被外在事物影響我們內在真正的自尊心。但同時又要從我們生活經驗學習,增強自尊心。

年紀大了,身體退化,開始有多些病痛。生活上少不免有多些挫折或多些見到親友的挫折。見識多了,看事情比較容易見到負面那面,容易感到悲傷。

最理想的當然是越老越高自尊心。孔子有云:「六十而耳順」不易受外間事物影響心志情緒。更好是在人生晚年或臨終時仍然保有高自尊心,不受別人的言行左右。臨死便不會感到失去尊嚴。

隨著年紀增加,很多人開始對宗教哲學有興趣,他們學會怎樣不被逆境打低而痛苦,不太執著於成敗得失,不太憂慮成果,對很多宗教哲學文學金句有共鳴。如果真正能夠將這些哲理溶𣾀貫通,成為自己做人方針,便不會容易被外間事物影響內心的尊嚴,有真正的自尊心。能夠輕易地便被影響的心志觀念,已經不是真正內在的自尊心

很多古今中外哲學文學都是談及這些。在生死方面,好像「莊子妻死,鼓盆而歌」,他認為生與死好像四時運行,人不須要因春去秋來而哭泣,否則便不通曉天命。莊子還有「死乃生之徙,生乃死之始」;子來重病,朋友探訪,笑談身體變蟲臂鼠肝也要對上天違命是從;生活的靈性層面比較身體心理層面更為重要,死後的靈魂永恆生命比短暫的肉體生命更重要。在痛苦方面,明白「不是一番寒切骨,那得梅花撲鼻香」;佛家的十二因緣解釋人的痛苦從無明起,一朝醒覺,大徹大悟,便入於涅槃極樂;在煩惱憂慮方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清風皺面」幾句說明人的煩惱是自尋的;耶穌教我們不需為明天憂慮;對待已經過去的事,要做到莊子的「至人若鏡」,過去的已過去,不留絲毫痕跡;徐志摩「長袖一揮,沒有帶走半點雲彩」;在愛恨方面,要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在權力方面:禪話有:「低頭便見水中天,退後原來是向前。」;在擁有方面:老子道德經有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即是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困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可以長久。所謂知足者常樂。還有,常言道「錢銀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做人方面,不須要表現得很好.備受讚賞,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大成(完美)若缺(不完美),大盈(滿盈)若沖(空虛)、大辯(強於辯論者)若訥(不懂說話)」、「清靜為天下正(首領)」、「無為而無不為」,等等、等等。我不在此詳細解釋每一段的意思,有興趣的自己去找來讀。如果明白這些道理,到有朝一日所能、所有和所做有欠缺時,亦不會感到痛苦,不會失去自尊心。

成熟的人是學會怎樣不被身體以外的事情影響內心感受,除非被疾病如抑鬱病令到他無能為力,有心無力。那時,便需要專業人士介入處理。

7. 那麼怎樣提高我們的自尊心呢?

有些人建議給病人多些控制權,使病人感到自己還有能力,但這不過是會令他們感到有控制能力,而不是提高真正自尊心的方法。一旦病人病情悪化,對事物不再有控制能力,便感到失控,便成問題。

有一個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心理健康基本上需要被接受、被愛及被尊重。被別人這樣。但自己亦需要接受、愛及尊重自己。」

Carl Roger 認為提高自尊心最好的方法是無條件地接受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人。要做到這樣,便必須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哲學和態度。

當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人時,便不需要外在事物來提高自己的價值。如果一輛幾十萬元的跑車,或一個幾萬元的手袋便能提高自身價值。這幾十萬元或幾萬元,便已經是自身價值的大百份比,那麼自身價值便很有限,不會很高。比如十萬元便能提高我的身價十分之一,那麼我的身價祗值一百萬。如果自身價值很高,感到外在事物的價值祇不過是自己價值的很少百份比。這區區幾十萬元算得什麼?有沒有無所謂。何妨,人的價值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遠比金錢更尊貴。

更要明白,人的價值和尊嚴,不可以好像物件如汽車一樣,從外表和功能來衡量。耶穌接受老病人,不排斥任何人。為我們這些罪人而死。我們是祂用死亡救贖回來的天主兒女,人人平等,一樣尊貴。不需要被別人的三言兩語或行動偏低我們的尊貴身份。

我在網頁有另一文章討論「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