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回顧 Life Review

退休人士咭片記著前度銜頭,是某某公司的前任經理,是某社團的前任理事或顧問,曾經為某社區的區議員或領袖等等。在生命末期,很多病者很喜歡回顧自己的一生得失。

但有些人不想回顧,可能以前自己嘗試過,發覺不堪回首,覺得痛苦,不要強迫他們。

益處, 功效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閱讀別人的回憶錄?尤其是那些名人或政治人物的回憶錄。除了為了好奇,還可以將他們的爭扎、成功、成就作為榜樣,從他們的過錯失敗得到教訓。同樣地,我們的下一代可以從我們的回憶得到教訓。

回顧往事可以見到自己的成敗得失,一生不是怱怱而過,為家庭和社會曾做過佷多事。以前曾經多辛苦養家,養大幾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子女。在公司提拔訓練出息的接班人。想當年,多威水,能人所不能,被很多人敬仰,感覺到「我不是沒用的」。令他們感到不枉此生,肯定自己的人生意義。兒孫引以為榮,從而學習,得到激勵。(在本網頁我有另一文章詳細討論「尊嚴」和「自尊心」)

有時,雖然沒有以上所述的成就貢獻,沒有「左傳」所言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但是如果能夠接納自己的一生,而達致人生的整合,自覺不枉此生,到死無悔,無怨無恨,便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死得冥目。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你知不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麼?你有沒有完成天命。中國人重視家族面子,祠堂是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先的地方,祭祖是中國傳統民間宗教。自己死後,會被供奉在祠堂內,與列祖列宗並排,接受後代拜祭。在死之前,會回顧一下,自已有沒有完成責任,在死後,有沒有顔面去向祖先交待。

你現在離去,遺留在世的是甚麼,是一個爛攤子給別人收拾,還是在各方面都解決好,自己的死不會連累任何人,祇給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回顧幫助找出未竟之事,然後看看在剩餘時間內能否完成。

一些一生回顧未必結出果實,但回顧過程已經有很多好處。和朋友一起回顧,參與者可以透過回顧,更明白自己,我是誰 ?(在本網頁我有另一文章詳細討論「我是誰」)幫助後人記得自己。同時,更明白其他人,各自得益和增進友誼。

回顧好像是為自己這本人生大全寫完結篇,在最後的句號前寫一頁概括的摘要。

誰會回顧 一生?

除病人喜歡回顧外,家屬也常會回顧病人之一生。他對家人朋友同事多好,能夠和他有緣共渡歲月是何等美好。現在快將失去他,勾起失掉的痛苦。這些預期性哀悼對家屬將來病者死後的哀悼有幫助。

但不是臨終的人亦都可以回顧 。 這是所謂從死觀生,回顧者站在臨終的角度來回顧一生。看一看還有甚麼事情未做 。

回顧內容

成就(achievement)

大多數人回顧主要是看看自己這一生人有多少成就,一生得到甚麼。在臨終前做盤㸃計數。

成就是主觀性的,自己覺得無成就,便是沒有成就。 成就多少對不同人有不同意義。對一般人來說,成就主要是指得到甚麼。在他們得到對他們來說是寶貴的東西,便是有成就,譬如所謂事業有成、學業有成或富貴榮華,得到金錢、權力、名譽、地位等等。

貢獻(contribution)

不過,有些人認為對別人或社會的貢獻,比較自己所得到的更寶貴。對他們來說,有貢獻便是有成就,自己的利益其次,祇有個人獲取得益,而對社會別人沒有貢獻不算得有成就。有些億萬富翁辭去董事局職位,全職做一些沒有收入的慈善活動,並捐出巨額金錢救濟有需要的人,可能亦是想有些貢獻。

貢獻不一定是成就。一個人所想有的成就可能是賺很多錢。當他真的成為億萬富翁時,他便覺得有成就,但對別人和世界未必有貢獻。相反地,如果他有很多貢獻,但賺不到錢,他會認為自己沒有什麼成就。

《左傳》提到世上有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透過這三種對社會的貢獻,人肉身雖死,精神仍長存不朽。臨終的人普遍上會回顧自己一生人對朋友、家庭、家族以至社會國家有甚麼貢獻。

那麼,那些讀書少,不識字,沒有做工的家庭主婦有甚麼貢獻?

沒有為國家社會立大功不需要覺得慚愧,不是很多人有機會做到。有幾多立言的人如孔孟;有幾多立功的人像文天祥或岳飛,為國捐軀。但這些至聖亞聖先師和英雄豪傑背後有很多人支持。為孟子三遷的孟母是誰?為岳飛背上刺上「精忠報國」的岳夫人是誰?沒有她的長期教導,潛移墨化,單單幾個紋身不可能教出岳飛這種志向。相傳岳飛出世不久,黃河氾濫,他的媽媽放他在一個大缸裏,浮在河中,不致溺斃。有幾多寂寂然名,每天含辛茹苦的偉大母親,教導出很多對社會有貢獻的子女,這些無名英雄大有人在。

成就和貢獻一樣,成功與否有很多因素會影響著。沒有適當的政治環境、財政支持、健康體魄,枉你窮一生精力也未必有成就和貢獻。回顧一下,你的失敗是因為外在因素所影響?還是你沒有方向目標?沒有嘗試爭札?

相反地,我的成功成就是否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我有沒有得到某些人的幫助恩惠才得到這成就?上天給了我多少恩惠?

價值觀

不同人對成就的觀念不同,自己所獲得的利益重要寶貴,還是對別人的貢獻重要寶貴。甚至利益如事業、學業、金錢、權力、名譽、愛情、親情或地位等等,對不同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珍貴,因着他們的價值觀而異。

不同性別有不同價值觀,女性可能較為著重家庭,她們選擇留在家中相父教子比賺錢更重要。

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和年齡,和得到某些遭遇之後,可以有不同的價值觀。公司總裁在離婚後,子女離開家庭,家庭破碎後,可能覺得家庭比較金錢、權力、名譽、地位等等更珍貴。雖然生活富裕,但家庭生活的失敗可能令他感到沒有成就,因為他得不到珍貴的東西。所以人的成就觀會隨著價值觀改變而改變,價值觀會隨著年紀、經驗,健康等而轉變。

有些東西的價值很明顯,但有些具有有爭議性。對你來說,你認為甚麼更珍貴/寳貴?健康或金錢?家庭或事業?親情或愛情?生命或永生?各種事物有不同價值,你的優先次序是怎樣?

宗教觀

宗教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各個宗教都不可能用科學方法去証明其實存在與否。宗教是要用切身感受來令自己相信,所以叫做信仰。如果能夠用客觀研究方法証明,便是科學,不是宗教。

很多人經驗過某事之後,便開始想到超自然的東西,對某一宗教有興趣,篤信那宗教,學習教義,轉變價值觀,跟隨教條生活,做人方向目標轉變,達致某些成就或貢獻。

價值觀和宗教觀的形成和改變

年紀愈大,愈發覺世間有形物質的價值愈少,無形的事物如親情和愛更珍貴。愈接近人生盡頭,連這些東西也不太重要,超自然旳永生來世更重要。

回顧一下,我在不同年紀階段的價值觀和宗教觀是怎樣。甚麼人、物或事情讓我形成原來的價值觀和宗教觀?後來,甚麼令它們有所改變?

是不是有某些人、物(譬如書籍小說傳記)、事情(譬如自己或親友的成就、破產、離婚或病痛死亡),影響你的價值觀和宗教觀,將你塑造成你現在這樣的一個人?這些人生大問題給你甚麼教訓?你一生中學到的東西,甚麼是最重要?

你重視那一種做人態度?為什麼?你有沒有盡量嘗試模仿他們,好像他們一樣?你有沒有做到?你欣賞崇拜什麼名人或師長? 那一些名人的金句影響你的做人方向目標,或令到你的人生目標有所轉變?誰對你重要?在你心中佔有地位? 捨不得離開的?

相反地,你鄙視那一些人?你有沒有做過好像他們一樣? ,

方向、目標、想有的成就(direction, goal)

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宗教觀影響他的做人方向目標,你有沒有向著你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或有正義的原則前進?有些人有他們的價值觀和宗教觀,但未必有方向目標,一生人祇渾渾噩噩,隨遇而安。你是不是這樣,還是有方向目標?

你的方向目標是甚麼?為什麼你有這方向目標?你為什麼想要有這方面的成就貢獻?有否達到目標? 如果沒有,離開目標多遠?甚麼令你達不到目標?你有沒有感到遺憾或後悔?為什麼?

在你的人生不同階段,方向目標有沒有轉變過?甚麼引致這些轉變?是否因為價值觀或宗教觀的改變而改變?或是有其他原因而轉變?

回顧一生讓我們領畧到自己的價值觀和宗教觀在改變,學習到做人不需要固執,執著己見。現在批判自己以前有錯誤觀念,將來亦會批判自己現在所堅持的觀念是錯誤的。

做人態度(attitude)和自我形象

一個人的價值觀、宗教觀和方向目標塑造出他的為人和行為。

大致上,你認為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是一個聖人、好人、壞人、大壞蛋或一個不過不失的平凡人?

一生中你有什麼東西愛過恨過?甚麼是我喜歡吃的,看的,嗅的,聽的,觸摸的,珍愛的,想再去的?相反地,我有沒有不喜歡或憎厭的東西?

你是一個凡事計較的人或是一個甚麼都「無所謂」的人?是一個樂觀的人,還是悲觀的人?好動的還是文靜的?

你一向是這麼樣,還是漸漸轉變著?為什麼?對自己作深入探討,重新明白過去的和目前的自我。

你認為別人看你是怎樣的?別人對你的印象是怎樣?你和別人的關係是怎樣的?比如你和朋友的關係,他們怎樣對待你?對待你是同等的或是他們尊敬的,還是當你是他們的工具。不同對待令你有不同的感受或價值,令你感到是他們的上賓或是走狗。

生活和心路歷程

懷著這種自我性格形象,朝向立定的目標前進,一生是怎樣,平平穩穩的或是大風大浪、大起大落的?你有沒有到達目標?離開目標多遠?是甚麼自己內在因素或外在環境因素影響,引致這樣?

在生活歷程中,有什麼付出?代價有幾多?冒過什麼險?什麼經歷痛苦令你成長?用這些代價痛苦得回幾多成就貢獻?是否值得?如果你能夠從頭來過,你會不會重走這條人生路,付出同樣代價,冒同樣的險?

你有什麼可以自豪? 其實有誰在背後幫助你得到這些成就 ?你有沒有多謝他們? 在人生低潮時,你靠什麼走出低潮?誰人支持幫助你?你有沒有多謝他?

除了人物以外,還有甚麼支持著你?刺激你繼續努力的,有沒有一些看不到、接觸不到的無形事物,譬如親情愛情恩情的支持,或從上天(神、天主)等而來的恩惠。

勉懷過去,展望將來

上述提到我們所接觸的人物和事,能夠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和宗教觀。現在得到這致命疾病,經過人生回顧,你得到什麼教訓?價值觀和宗教觀有什麼轉變?從這些回顧你可能學到什麼?但你有沒有學到?你有沒有利用所學到的,繼續向前。

回顧不是算舊帳或死前報復。很多人對自己和別人要求甚高。對以前應做沒做或不應做而做了的事而感到後悔、遺憾和內疚,或怨恨別人如此。

在回顧的過程中,見到以往的自己或別人的錯誤和缺點,不要批判自己或任何人,祗管從中學習便好了。學習原諒自己,原諒他人或向人道歉,請求別人原諒。原諒可以除去憤怒、內疚和怨恨,心靈得到釋放自由,增加愛心。有一次,有人問靈修大師印度藉戴曼洛神父,喜歡他的墓碑上會寫著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希望墓碑上寫著「他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本網站有另一文章討論「原諒和道歉」)

你現在有沒有感到心靈上的痛苦?這痛苦是不是以前做錯那一件事的後果?你有沒有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事而感到內疚?有沒有機會去補救或向人道歉?不致於內疚繼續纏繞着你?如果不可能補救或道歉,便應該從此放下,不要再背負著這些包袱。繼續感到內疚、遺憾、自責或自憐,祇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原諒自己,過去的已經過了去,這些負面的感受於己於人並沒有好處。不需要否認它或忘記它,接受自己以前的無知和軟弱。真心痛悔地向上天道歉,然後向前邁進。

你有什麼未了的願望?有沒有一些想做而未做的事?在剩餘的時間內,有沒有可能完成它?然後到死無悔。

除了得到心之所安之外,回顧更能夠幫助病人面對臨終病人常有的靈性問題,更加成長。

從以上那些回顧內容,不知不覺地會將回顧的範疇,伸展到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為什麼而生? 為什麼而活?痛苦的意義和死亡的意義是什麼?(本網頁有另文章討論「病人的心靈需要」和「靈性問題」)

回顧方法

普遍上,很多病人不必別人提議,自己會做一生回顧。最好由病者決定要否回顧往事。

可以自己一個人靜下來,默想,回憶過去的人生。不需要一次完成,需要時間慢慢消化吸收。遇到痛苦或挫折時,可以尋求別人支持。

有時病者會較喜歡和家庭以外的人來回顧往事。和一個於事無關的人回顧會感到比較舒服及感到少些壓力。

但和一些有關連的人一起回顧,才有機會將未完結的恩寃妥協。很多病者其實很想在自己離開前有機會彌補所有關係裂縫,但不敢開口或沒機會提出。要和別人訴說內心說話或道歉要趁早,不要等到沒有精神,或思想遲鈍,或不能夠說話的時候才想說,已經太遲了。

病人可能會試探一下,但家屬可能領畧不到。家屬對這方面應留意一下或主動試探一下。得到家屬的同意,並且能夠一起進行是一種很大的支持。但尊重病者的選擇,由他帶領,適應他的需要。

讓回顧者自己決定怎樣回顧,和回顧的內容。進行時由他帶領回顧那一段往事、多深入、多長久。如果他遇到困難,才幫助一下。如果他突然停止回顧,不要強迫他。他可能想起某些事情,感到情緒不安,要等待內心漣漪平復才可以繼續。回顧是不需要一日便完成的。

為方便回顧,可將回顧分作幾個人生階段,比如孩童,少年,青年,成年,中年,老年等階段。回顧一下在各階段時期內,上文所提及的回顧內容,比如各階段的的生活是怎樣?回顧一下不同人生階段時的價值觀、宗教觀、目標方向。有甚麼特別?有甚麼轉變?甚麼東西引致轉變?各個階段的人際關係,成就和貢獻等。

目的是要追憶往事,靠述說往事,更了解往事的情況,表達自豪或後悔心情,幫助接納整合自己的過去,更明白自己和別人的關係,從而確認自己一生的價值。

有時回顧時需要別人,一些道具,如相片,剪報,歌曲等。和一些老朋友一起聆聽或合唱一些懷舊歌曲,可以幫助回顧。 翻翻相簿 , 觀看一下生活記錄片,到和生命有特殊意義的舊地重遊 , 亦可以幫助回顧。

回顧後果

回顧者可能發現很多可能結論,我想和大家討論一下以下幾種。除了以下的可能以外,應該還有一些我想像不到的。

有成就,有貢獻

最好的後果當然是病者發覺自己有成就有貢獻,無論當初他有沒有既定方向目標。令他們感到不枉此生,肯定自己的人生意義。

人可以有目標,但可惜做不到,沒有貢獻成就;相反地,你可能會發覺自己最初是沒有什麼目標方向,不過生活就是如此這般一步一步發展到目前的情況,但得到很多成就和對各方面有貢獻。不過,祇要有成就貢獻,病者都不會感到遺憾。

在回顧一生時,病者可能會發覺最初的目標方向志願沒有達到,而令他不開心。但在準備過程中學習到了一些東西 。 然後利用這些東西,可能引致其他成就。同時,在這過程中,他可能很開心享受而得益。這些開心的準備過程和其他成就,可能比較原來想要的成就更好和更富生活情趣。同時,因為這些成就,他得到一些附隨而來的名譽和財富。這些名譽和財富,可能不是他最初的目標 。

有方向,沒有成就貢獻

回顧時不要只看成就。如果一個人覺得人應該有方向目標,回顧時發覺自己有方向,有毅力,盡力向着自己的方向走,已經是一種美德,令他開心,不需要有成就才滿足 。不一定有立德、立功和立言。同時,要明白一生際遇很複雜,很多因素會影響成就,例如政治機會,所謂時勢造英雄,命運等,要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何況,沒有一個人完全沒有成就貢獻,最好帶領他向各方面探討。

中國人服從性較強,尤其是上一代。女性要三從四德,男性亦跟隨父母意見做人,何來有自己的方向目標,祗有到下半生,才能自己立定主意。但亦可能被環境、政治、經濟影響 ,不能夠大展拳腳,很多時不能跟計劃行動。可以分析一下為什麼不能如願。得到的教訓分享給後人。

最初有一個方向,但後來改變方向

最初有原因去定立一個方向。後來亦有原因去改變方向,,轉方向可以理解,不用因為改變方向而後悔,不需要內疚,但可以回顧一下為什麼轉方向 。

錯誤回憶

比如一個病人常常告訴別人,他一生人是多好,人人信任他。在商場,在鄉黨很有地位。但他的太太靜靜地告訴別人全部都不是真實的。

既然病人從他的錯誤回憶得到好處,便不要殘忍地奪去他的快感。如果其他人繼續去聽,對他所說的有興趣,他可能相信自己是這麼樣的好,他能夠做到他心目中理想的人,對世界有貢獻,不枉此生,令他有好感,對他有益無害,幫助他得到好死。何況,他的太太未必是正確的。

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配合自我形象

托爾斯泰的書《伊凡,伊里其之死》中,主人翁伊凡最初以為自己一生很成功很好。但後來回顧一生時發覺他一生人所關注的事業、外表表現和別人對他的意見,毫無價值。他認為自己浪費了一生人的時間 。如果伊凡沒有回顧一生,他會繼續 認為自己是一個成功的好人。

所以很重要的是在回顧時,發覺自己的所作所為,和自己一向的自我形象配合 ,能夠做到自己認為理想的人,才感到舒服。 如果不配合自我形象,沒有做到理想的我,便要懂得放下執着,才會感到平安喜樂。伊凡最後接受現實,然後安詳地死去。

發現自己沒有方向、沒有成就貢獻或價值

回顧時可能發覺自己做人無毅力,一生人沒有方向,沒有成就,沒有貢獻,完全無價值,感到痛苦。

上文討論過回顧的益處,但不是所有回顧者都能夠領受到那些益處。在回顧之前要明白,回顧可能對病者有害處或危險,有可能得不到好感,反而會感到痛苦。 事先要有心理準備。

病者可能發覺自己毫無成就貢獻,做人無方向目標,渾渾噩噩一世人。連累家人,是社會寄生蟲,令很多人受傷害。感到遺憾、後悔、內疚、自責、自憐等負面情緒,感到痛苦。親友可以幫助一下,可以令他感到自己已盡全力,接納自己作為人所有的軟弱無能,減少不正確的想法,令他內心充滿平靜平安,有能量去面對剩餘日子的挑戰。不是去認同他以前的錯誤,找藉口去為他辨䕶,而是去聆聽他的內心呼喚,進入他的內心世界,明白接受他的感受,讓他知道他並非單獨地承擔苦痛,孤軍作戰,這個世界還有人支持安慰他。如果仍然不能夠面對解決,走出這些痛苦,便需要專業人士加以輔導支持。

 

有些人認為回顧會令病者對這個世界留戀,難於放開今世物質的執著,不能拋開這世界。死亡將近,令死亡更痛苦。其實要不執著和不痛苦,主要是自己內心的思想,而不是單靠避免看見到某些東西,避免去想某些東西。

如果回顧有危險, 病人應不應該冒險去回顧而令自己痛苦?病人回顧時可能感到痛苦,但如果能夠超越痛苦,便能夠更成熟,更能夠面對更多挑戰。回顧的內容影響我們,不是回顧這個過程影響我們。我認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