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者自己可以做甚麼?What can the patient do?

「癌細胞轉移」是個典型的癌症結局,一般人認為這是等於「死亡」。在被診斷得到癌症或癌細胞轉移時,病者通常想知道存活率。這些醫學統計數字不時在腦海盤旋。有些人可以在這些情況下活很多年,到底是什麽支持著他們呢?宗教?强烈的性格?

病者通常有两個奮鬥目標。一個是面對現實。他們要堅定自己的意志,絕不逃避,堅持到底。信賴醫護人員,和他們合作,即使治療難受亦忍耐下去。

另一個目標則是好好地活下去。除了迫不得已,病人多數會減少有收入的工作量。優閑的時間便多了。當家人上班上學去了,他們會有時感到無聊,甚至想到死亡。每當想到死亡時,總是掛念怎樣充實餘日?怎樣活下去。

因為剩餘時間無多,需要利用寶貴的時間在比較重要的事情上。辦事的優先次序需要改變一下。因為人生哲學因着生病而有所改變,做人目標也因而改變。以前認為不重要的一下子變得重要起來,還要趕緊去做。

普遍上,病人能夠做什麼,可分三方面來討論:肉體、心靈和人際社交生活方面。

肉體方面

放心吃和做

除了有毒和有害的食物,你可以放心去吃任何東西。不用顧慮它們將會在五至十年後引致疾病。比如肥肉或高膽固醇或高糖份的食物。除非這些食物在短期內能夠破壞健康。比如有些病人在吃了某些食物會引發痛風關節炎,或血糖高至危險程度。若果抽煙不會令致病便辛苦,每日幾根香煙也不妨。

不妨做一些以前有興趣做但不敢做的東西,比如潛水、跳降傘或甚至笨豬跳。

運動

普遍上,重病病人或那些在接受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病人都會覺得疲倦。有些病人因為太疲倦而拒絕繼續接受放療或化療。

疲倦有兩種。第一是處於肌肉的外圍疲倦(peripheral fatigue),第二種是源於腦海的中央疲倦(central fatigue)。他們認為「我沒有體力去做xxx」或「我不想浪費氣力去做xxx,免得辛苦」。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兩種疲倦,但運動都能夠改善它們。

很多病人都很不願意做運動。不過,醫學研究發現足夠的運動能夠改善生活質素和延長壽命。疲倦引致活動減少,缺乏活動會減少肌肉(sarcopaenia)(研究指出肌肉減少可能達百份之十至十五),引致乏力和更疲倦。這導致惡性循環,少少活動便很吃力氣喘,日常生活活動也感覺很辛苦。利用運動來預防體能惡化比較重新建立體能容易,所以最好在體能未太差時便開始運動,所謂「keep fit」。

研究指出每星期兩次,每次最少三十分鐘行路、踏單車、瑜珈、太極、氣功或健身室運動能夠減少治療期間和治療後的焦慮、抑鬱症、惡心、厭食、疲倦和失眠。運動量要跟據病者的體能而定。有些孝順的子女每日花很多時間替患病父母動動手腳,按摩肌肉。他們以為病人在做運動。其實,這是子女在做運動,父母不是在做運動。運動是不能替代的,病者需要收縮肌肉,自己移動手腳,愈多愈用力愈好,心臟跳快,呼吸加速更好。

長期臥床的病人亦可以自己做運動,提高雙手、雙腳、收緊身體各部份肌肉、如收縮腹肌、上下肢各組肌肉、握緊拳頭等等。有空便做,如果有物理治療師教導,編一個時間表去做更理想。

這些運動除了能夠改良心肺功能,病人覺得活動比較輕鬆,情緒亦比較穩定。運動可以引致腦部分泌多一些內啡肽類(endorphins)東西,和嗎啡相似,可以減少疼痛和令人感到肉體和情緒暢快。

運動可以預防骨質疏鬆。長期臥床能夠加快骨質流失而引起骨質疏鬆。吃減少雌激素藥物的乳癌病人,和吃減少雄激素的前列腺癌病人更容易有骨質疏鬆,更需要運動。

長期臥床和年老病人比較容易跌倒,除了因為肌肉衰弱外,他們的關節位置感受較差,當感受到身體位置不妥時已經太晚,沒有能力重新將身體回復平衡,因而跌倒。運動能夠增強關節在這方面的感受能力,亦能增強肌肉的力量,減少跌倒危險。

因為缺少運動,運動後的一两天,可能會感到更疲倦和肌肉酸痛。不要使用葯酒或藥油。除了很多人對這些東西有敏感反應外,衰弱的病人如老人、患病的人、曾經使用化療或放療的人和正在使用高劑量類固醇的人低抗力較差,皮膚容易發炎㿉爛,一發不可以收執。這些酸痛不需要醫治,在幾天內會慢慢減退,沒有臨床研究証據証明使用這些藥酒或藥油有正面療效。這類運動後的疲倦和酸痛會隨著肉體進步而改善。運動的劇烈程度和運動時間慢慢遞增,疲倦和酸痛減少和較快復元。在運動前後一二小時吃一些高蛋白質食物可以幫助身體製做肌肉。

接受被照顧

活動能力的損失等於損失自由。去適應這些損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它令人學會減少衝動,學習靈活性和忍耐,去找尋和選擇另類做事方式來彌補所失去的能力。

有些人拒絕接受幫助,可能出於面子。尤其是一向自以為是强者大丈夫的男性,他們的自尊心維繫於自己的能力。寧願自己辛苦或寧可死去亦不想依靠別人。

有些病人認為自己應該意志堅強,與病魔戰鬥時,不喜歡勞煩別人,一直自己照料自己,引以為榮。他們認為這是正確積極的做法。相反地,「勞煩別人是不好的」其實是一種錯誤觀念。

小孩子信任父母,知道他們會好好地照顧自已,直至自己能夠獨立生存。長大後,他開始獨立,不再依靠父母。但重病會令人失去獨立的能力,他們被餵食、清潔、梳洗、被安排所有生活上的事物。會令人覺得自已退化變回小孩,因而感到難受。

每人在孩童時期都曾經經過這階段,亦曾經享受過這樣被照顧,接受過這種無條件的愛。臨終病人可以放下自我,好像孩子一樣去好好地接受這些照顧和愛。

其實每個人在不同時間是有著不同肉體和心靈的缺陷和需要。當人有疾病時,他有作為病人的角色(sick role),須要被照顧時,便應該接受被照顧。好像信任父母一樣,信任照顧者,接受他的照顧罷。

其實,很少病者會完全失去獨立能力,衹要他能夠找一個根據病情的平衡,不要刻意利用疾病去依靠別人,也不要呈强地去拒絕別人幫助而令到自己和旁人辛苦。當真須要被照顧時,為什麼不好好地享受一下。

接受治療

不吃止痛劑而强忍疼痛不是一種勇敢態度和行為,這是愚勇行為。最好能夠面對和處理疾病所帶來的痛苦,祇接受治療後還餘下的痛苦。平靜喜樂地,充滿尊嚴和士氣,好好地活下去才是一種勇敢表現。

如果你認為家屬朋友想你使用的正統療法或未經証實有效療法不當,告訴他們你的意見,怎樣不當。有可能的話找多些資料,才做決定,不要盲目跟從或反對。亦不要祇顧祈禱,說上天(神)會保佑照顧。我們自己需要嘗試,成敗得失後果由神決定。可能上天(神)正在利用治療來照顧你,你偏偏不接受祂的好意。我們不可以不溫習而希望神令我們考試合格。

心靈方面

快樂

很多人說要死得好(dying well或good death)。死怎樣會是好的呢?對他們來說,死得身心社靈各方面沒有多大痛苦便算是死得好。這算是中性(neutral)評價。但可否有正面(positive)更積極的評價。

我記得有一句格言:「如果我死,我要真的死去。」但忘記出處。在未死之前,要好好地生活。甚麼是「好好地生活」?我看這一定是包含「快樂」的生活。

於是很多人要去爭取快樂。

很多人當知道大限將至時,他們的人生哲學改變很多。有些癌症病人在治癒後,覺得比未有癌症前更快樂。他們不知何時癌症會復發,祗知道時間不是無窮盡的,需要在所餘的日子裡快樂地活著。

但患絕症的人常問:「為什麼是我?」我失去能力,樣貌又老又醜,很多方面都失去控制;怎樣才能夠在患有絕症時快快樂樂過日子?

很多癌症病人常問蒼天「為甚麼是我?」。他們覺得不公平,自己是受害者。認為有某些力量在安排針對他,令他生病。其實因天災人禍、交通意外的死傷者,又是不是上天有意為難他們呢?甚至在被人傷害時,對方亦可能是無意中傷害到你。明白此道理便不會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情緒便會好些。

和別人比較最容易令人不快樂。無論在所有或所能方面,肯定有些人比你擁有更好更多和更有才能。和以前的自己比較也不好,目前一定有些東西比不上以前的好,如青春活力,記憶能力等。所以最快樂便是要對目前的情況滿意。要滿意便不要太大要求,標準不要定得太高。

有些人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外貌、才華、命運總比不上別人,因此而不快樂。其實上天並沒有給你少了任何可以引致快樂的東西,所缺少的祇不過是「認知能力」,祇見到自已的不足,內心裡不喜悅。每個人都有快樂的條件,但不是每個人都領會到這點和利用這些天賜條件而快樂。很多時我們到人生盡頭時才發現原來自已有很多足以令自已快樂的條件。我們需要及早領悟出來,和幫助別人領畧到這點。

這個世界有太多罪惡,每天對人都存有戒心。凡事都要分析一下是否屬實,以免被騙,有所損失。更好的,便是能夠控制大局,不被人控制,才不會有所損失。所以長期處於緊張不快樂狀態,尤其是又老又病的時候,更沒有安全感。如果能夠不再猜忌別人,停止試圖控制大局,放手讓照顧者替你服務,便能夠開始感到輕鬆快樂。

有些人認為快樂是某些事情引致的,有些事情如患有絕症則一定引致不快樂。其實快樂是一種心靈感受,跟週圍發生的事情沒多大長遠關係。有些人想如果某某事發生或得到某些東西便會快樂。但當他們如願以償時,他們祗有短暫時間的興奮,那沸騰很快便過去,回復到未得到前的不快樂。大多數患有抑鬱症的病人並沒有甚麽不如意的事發生過而引起抑鬱病。同樣地,快樂的人亦未必需要有甚麽特殊事情發生或得到什麼來令他們快樂。

有些人鼓勵別人「嘗試快樂」。快樂是一種感受,不是一種技巧,不能夠經過訓練,不是做一些動作和事情便可以製做出快樂來,所以是沒有可能去嘗試快樂的。快樂維繫在我們的做人態度。

有些人認為衹要生活沒問題便會快樂,患病便不快樂。但沒有患病那有健康,沒有黑暗那有光明,沒有黑夜那有白天,沒有壞那有好,沒有不完美那有完美。這個世界充滿著對比、循環和規律,如寒暑週期、經濟循環等。如果能夠領悟生活好壞亦是大自然的規律,便會快樂些。莊子妻死,他可以鼓盤而歌,是因為他領悟到生死乃似四時運行定律。人不會因春去秋來而哭泣。如果因死亡而哭泣便是不「通乎命」,不通䁱生命的意義。他亦説過「生乃死之始,死乃生之徙」。人一出生已經是向著死亡存在,死亡祇不過是遷徙到另一種存在方式。

生活好壞不祗是決定於大事件,如升職,結婚,生孩子。年華老去和患有大病,亦存在於長期的生活瑣事中。如果留意,不難察覺到平凡中有特別、很少的事中可以見到大愛,在瑣事中找到大件事。祗是存在活著已經是一件值得快樂的事。存在令我接觸到週圍的事、物和人。他(它)們的存在已經可以令我們快樂。

要做到這樣,我們要先消除以前所學過的行為。如果有人向你生氣,聽一聽他的意見,但不要被他影響你的情緒。留意一下甚麽令你快樂或哀傷。見到別人比你好時,覺得快樂嗎,還是有妒忌心?破口大罵別人後快樂嗎?幫助別人解決難題後快樂嗎?捐出巨款後快樂嗎?今天沒有多大不舒服快樂嗎?今天某某人會到來探望快樂嗎?

還有要放下執著,成敗得失的執著,生死的執著,控制權的執著,所能、所有、所做的執著,公平與否的執著,便能快樂。

玩耍

玩耍令人感到更年青和快樂,生活更潻情趣意義,改良人際關係,增加滿足感。它與生俱來,兒童不需要學習便懂得玩耍。工作勞碌時沒時間玩耍。有病不需工作時不妨多些玩耍。有一個癌症病人向他的朋友說:「今天我整個下午都在聽貝多芬的唱碟。是多麽美妙的享受,為甚麼我以前不懂得這樣享受呢?以前如果我這樣做,我可能會感到很內疚。時間是金錢,怎可以浪費那麼多時間。如不用來賺錢,亦有很多東西可以做。現在我才知道聽音樂是那麼開心重要的。」

玩耍減少精神壓力,令腦部分泌出內啡呔(endophines),是一些和嗎啡相似的東西,它們有鎮痛和改良情緒作用。

病人需要嘗試培養出一種內在的情緒及靈性平安去平衡肉體的痛苦,去接受每一刻的自己。不把自己關在病痛的世界裡,終日鬱鬱不樂。他們要重拾以前有興趣的東西,如繪畫、看書、聽音樂或寫作。盡量使自己的心胸擴展開來。

家中有病人也不要忘記慶祝生日、結婚週年、節日等。或甚至海外親朋到來探病,亦可以慶祝一番。一有機會或籍口便慶祝罷。已經有很多不開心的時間,為甚麼不將另一些時間充滿快樂?不能出外,親友可以到來打麻將、玩橋牌、下棋或唱歌。如果體力許可的話,可以跳舞,亦可以當是一種運動。

若找不到籍口,也不妨自己慶祝一番。不能出外也可以在家中慶祝,不妨穿著些美麗的衣服,化一個裝,帶上飾物,取出名貴的刀义碗碟,開一瓶珍藏多年的美酒,不要留來陪葬,或給那些送殯的親友享用。還有,可以放心進食那些以前不敢吃太多的食物,如高胆固醇或太甜的食物。不妨愛自己多些,讓自己享用一番。

幽默

有些末期病人常抱有幽默感,令親朋抱腹大笑。說笑有治療作用,它令人比較容易超越痛苦和令時間過得快些。拿死亡或癌症來說笑比逃避談及死亡或癌症更現實,更令人有效地去面對死亡,淡化對死亡的恐懼。一位老太太每天都化很濃的裝,她說這樣能夠使來接她的神的使者(中國文化的牛頭馬面)認不出她,便不會那麽早死。

不過,親友要小心。病人可能比較敏感或心情不好。親友的幽默可能被病人誤解而引致不歡後果。

回顧

在生命末期,很多病者很喜歡回顧自己的一生得失。舊相簿是很有用的。有些人卻認為這會令病者難於放開今世物質的執著,令死亡更痛苦。其實要不執著和不痛苦,主要是自己內心的思想,而不是靠避免看見到某些東西。

(本網頁有另一文章討論「回顧一生」)

獨處沈思

在病痛時,心情可能變壞,脾氣較差,容易與人磨擦爭執,心跳氣喘,血壓升高。如果能夠獨自靜下來,收歛心神,對己對人都有好處。所謂「退一步海濶天空」,「退後原來是向前」。

臨終病人有較多靈性需要,更需要多些默想。當病者靜下來,便會減少分心。儒家四書其一《大學》有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意思是懂得停下來然後才能穩定,穩定然後才能冷靜,冷靜然後才能平心靜氣,平心靜氣然後才能仔細考慮,仔細考慮然後才能有所獲得。當他們進入心靈深處,心靈更廣濶,超越物質領域,便更容易悟出人生大道理。病人比普通人更敏銳,從默想更有得著。

每種宗教都有其特有的靈性操練方法。基督宗教在第三世紀已經有退修傳統。

天主教徒有避靜活動,遠離繁囂的地方,由神師帶領黙想。默想聖經經文,其中故事和比喻的內容,與及耶穌的教晦,想像自己親歷其境,耶穌和自己說話,並試圖感受一下耶穌的感受。

聖經裡常有呼召人們祈禱、默想,與天主更親密連繫。當自己靜下來,好像打開心扉,讓聖神進入,讓聖神工作,和天主更接近,心靈充電,滿足靈性需求,得到平安喜樂。及早從走歪了的路回頭,再次去面對挑戰引誘。(請參閱本網站另兩篇文章「靈性䕶理」和「病人的心靈需要」)

耶穌在受洗後,在開始祂的工作前,退到曠野四十天祈禱禁食(瑪竇福音第四章第一節)。及後祂多次退到曠野裡,祂在揀選宗徒前上山祈禱(路加福音六章十二節),在那裡,更接近天主,更體會天主的旨意。祂在驅魔治病後入荒野祈禱(瑪爾谷福音一章三十五節),在那裡安靜,不被名利衝昏頭腦。

道家亦有「虛」和「無」的哲學。《道德經》有云「致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復。」指當虛心到極點,靜心到盡,便能夠觀察到道的真理。虛心便容易學習,

保留一些自己的私隱。可惜當病情愈來愈嚴重時,別人的關顧會愈來愈入侵病者的私隱,無時無刻在屋內陪伴左右。雖然如此,你仍然可以找些空間來培養私隱。獨處沈思一下你是誰?你在那裡?你感覺怎樣?你在想什麼?你週圍發生什麼事?你是否是一個你想做的人?是否和藹可親?如果不是,為什麼不能做到?現在開始做或改變趕得來嗎?不妨試一試,做不到也無妨吧。沉思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當你沉思時,留意自己的感受、思想、情緒,所有自己內裡的情况。

有時嘗試一下,退一步看看自己,好像別人客觀地看我們或我們看別人一樣。亦可以代入別人去感受一下別人在那情況下有何感受。去脫離自己和自我觀看不需要很多訓練的。看一看自己常做的事或常說的東西,有沒有不當之處。有所發現會幫助自己改變和更容易接受別人的批評。

另一個方法是將情况和感受一一寫下。將疼痛或其他病徵和它們所引致的感受和情緒客觀化,它們不再單是主觀的感受,它們是一些能夠被分析和研究,寫在白紙黑字的東西。是一種比內心感受遙遠的東西。這方法可以幫助減少心情傷痛。

當疾病繼續惡化時,你會意識到肉體感覺及功能不能令你完全滿意。在較好受的日子或短短的幾小時或甚至幾分鐘裡,盡量去享受一下。好和不好的心情時常交替地出現,關鍵在於那一種心情維持比較長久?如果你感到心情開朗,嘗試盡量保留這種心情。如果你有低下的情緒,嘗試一下利用幻想去改良。例如幻想自己在沙灘漫步,聽到海浪聲,感到輕風吹送到臉上藍天白雲,椰林樹影,海鷗頭上飛過。

每個人有他獨特的喜好,不一定幻想大自然情境感受,你可能幻想與某人吃飯或參加音樂會,找一些你喜愛的事物來幻想。不妨播放一些輕音樂和打開窗户來幫助幻想。

有一種正念練習(Mindfulness),就是如其實際的明暸當下的心、身狀態及其變化。你身心中,有什麼想法或者感受正在發生? 認識和接受目前這種狀態,僅僅了解它,不要批判它,如其所是的輕輕接觸它,一揰新的生命視覺會漸漸打開,這就是正念。

正念,最早的文献出處,來自佛教《四念住經》,它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禪法。有時正念也被稱為"觀禪"或“内觀禪”(Vipassanā)。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為心理學界所注意,漸漸改良和整合為當代心理治療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術之一(mindfulness)。 正念的練習廣泛地運用在焦虑、抑鬰、疼痛情况下。

靜觀呼吸,感受一下空氣進出鼻孔的感覺,看看月亮星星,感受清風,溫度,風聲,陽光,樹葉聲,雀聲,在都市車聲,人聲,小販叫賣聲,冷氣機噪聲。孔子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和道和超然個體是要由心去感受溝通。

閱讀哲學宗教書藉

宗教哲學書籍多數提倡精神食糧,能夠幫助病人改變做人哲學,放開對現世的執著,瞳影下世的美好。在我照顧臨終病人多年的經驗,我發覺最少痛苦的病人是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時常和教友閱讀聖經和一同祈禱的病人比較容易控制疼痛和其他病徵。

真心懺悔,求天主(神、上天)饒恕

人誰無錯,在各種宗教教義都有提及嘗善罰惡。佛教有六道輪迴。人死後會跟據他生前的作為,幾多作惡和功德,因著因果報應關係,輪迥到天界、人界、阿修羅、畜牲、餓鬼或地獄。基督宗教認為人死後將受審判,到天堂或地獄。天主教認為不是太差的人會到煉獄,經過煉淨後可以入天堂。一個人以前無論怎樣,如果死前真心痛悔,富有愛心的天主亦會批准他進入天堂。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和他一同被釘的還有兩個犯有大罪行的凶犯。左邊的罪犯取笑耶穌說:「你不是黙西亞(救世者)嗎?救救你自己和我們罷!」在耶穌右邊的凶犯責斥他説:「⋯⋯我們所受的,正配我們所行的,但是,這個人從未做過什麼不正當的事。耶穌,當你來為王時,請你紀念我!」耶穌給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裏。」(路加福音二十三章:39-43)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1473年-1543年)是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提倡日心說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推翻當時一般科學家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學說,它開啟了科學上的哥白尼革命。1543年他在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一般認為他這著作是現代天文學的起步點。在他臨終時,他的崇拜者叫他在他這著作指出最突出的要㸃。他推開那部巨著,然後叫他們記下以下的祈禱文:「主,我不能夠期求你給聖保祿(保羅)的信德,亦不敢要求你對聖保祿(彼得)的慈悲,但希望祢能夠賜給我祢給那右盜的恩寵。」

在生命盡頭,不要認為再沒有時間去做功德補贖,如果真心痛悔,大慈大悲的天主會接納我們的。

祈禱

每個人不是犯有錯處才需要和神對話。祈禱可以幫助病人將注意力暫時離開一下疾病創傷根源。病人和老人比較留意靈性連繫。祈禱幫助他們和將會見面的超然個體連結。

(在網頁另一文章「靈性䕶理」內討論更多有關祈禱)

有耐性

病者和家屬要有很多耐性和理解。要常等待化驗報告,等待醫療效果或等待好轉的出現,等侍醫護人員到來,等待幫手到來幫助病者,等待哀悼過去。家屬要有很大耐性,病者行動緩慢,急不來,當你還有很多事情要辦時,卻花費很多唇舌和時間勸他吃些東西。如果家屬不理解病者的難題和感受時,便難忍耐。

真實病者也很辛苦,也需要學習忍耐。以前很容易和很快做完的事,現在要費九牛二虎之力去做,還要不時忍耐旁人的趨促,覺得不好意思和內疚阻慢別人。有些事情真的自己沒法辨到,失禁溺便後要等人清洗,卧牀病人等待別人替他轉身,吃止痛藥後等止痛,在醫院按鈴後等待護士到來,一天到晚都在等這等那。每個人在這一斷適應期都覺得辛苦,尤其是那些性急的人更覺難受,引到憤怒。病者應當理解別人的難處,沒有隨傳隨到並不是不重視他們。不需要害怕自己已失去重要性和地位而引致憤怒。有些病者為測試自己所估計的是否準確,便諸多需索照顧,令照顧者更辛苦。

照顧者可以衡量那些要求是病者真的需要,和那些是病者想要而並不需要的。不需要的便可以遲些才做。病者亦可以自己衡量一下那些是自己真的立刻需要,和那些可以等待遲些才需要。

能夠忍耐的最基本方法便是堅信問題最終是會被解決的,信任照顧者,放手給他們做,不堅持他們在我想要的時間內用我的方法去做。

有些人對死亡也無法忍耐,他們要知道還有幾多時間。最近有一位患有骨髓癌的澳洲醫生在未開始辛苦時便遠渡重洋飛到瑞士進行安樂死。他的主治醫生透露在紓緩護理支持下,他還可以有好生活質素的幾個月壽命。忍耐和信任有很大關係,不信任別人能夠令你不辛苦便不能忍耐多幾個月,寧願早歸天國。

有些人祇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要做些東西才會更好。祗有環境能夠被自己控制或改良才感到平安。他們不停地在想應該做些甚麼,然後不停地等待所期望的更好效果出現,引致不停地缺乏平安感。聖經有言:「凡事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為甚麼不讓生存生活循著既定的步伐前進,放鬆精神,享受一下現在目前的平安感。每個晚上你較好鬧鐘才睡覺,但更重要的是,沒有上天的允許,鬧鐘也沒可能弄醒你。

有耐性並不是要自己做受害者,也不是個弱者,不是要忍受別人的虐待和繼續去受苦。而是要懂得那些事情需要立即處理和那些可以等待以及有能力去等待。

當你時常想要快、好、準,便時常感到不滿,然後時常投訴或怒罵,時常要求轉變和改良,那怎麽樣能夠活一個充滿平安喜樂的正常生活?何況世上是有那麼多不能夠控制和轉變的事情。所以忍耐的另一個方法是不再堅持去改良環境。事情的發生是有它的理由的,我們亦不需要去探個究竟和去明白甚麽理由。這個世界的事物,不需要你的干涉,你亦無可能干涉。我們的傷口骨折不需要用藥自動復元,你用外敷內服藥後復元,你以為是藥的功效,其實是自己復元。祗相信這個世界是朝向好方面前進,有信心便有耐力。

「病人」和「忍耐」的英文是同一個字「patient」。由拉丁文「pati」而來,意思是「endure」,即忍耐、忍受或持久。病人要學忍耐,好好地忍耐

控制情緒

你失去身體機能的控制能力,但你可以增加你對心靈情緒的控制能力。學習去控制你的情緒,不要讓肉體的感受和喪失機能的沮喪來控制你的情緒。做起來是極困難,不是說要控制便可以控制得到。首先要理性地明白此時此地發生甚麽時,為什麼發生這事?我想做這事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為什麼做不到?有沒有其他方法去做?這樣你不會被單一意向和方法瑣緊你的情緒,你有其他的情緒選擇。

別人的行為和言語也會影響你的情緒反應,這樣他們便控制著你的情緒。嘗試明白為什麼我對他們的行為和言語有這種情緒反應,如果認為他們所說的不是真實,這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我不用生氣,我便不會被他們控制。這是需要練習的,如果有別人提示更好。

但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感受,每個人都要好好先感受一下,生氣、沮喪、怨恨、悲哀一段時間後,才隨你選擇繼續下去或選擇擺脫一下。這樣你才知道自己是正在擺脫一些什麼東西。

有時你可能發覺在處理情緒後,很多東西隨著轉變。你可能生氣某些人不能如你所希望地幫肋你,但想深一層,可能他們有他們的生活難題,有心無力。經此一想,你非但不會向他們生氣,還會感激他們在困難中為你所做的事。

完全成功地控制情緒是不可能的。嘗試又嘗試是可以續漸強化你的訓練。但不可以太強迫自己,有毅力地而不過份地試做吧。

信任

對親朋信任,相信他們會為你的福利著想。長期處於懷疑狀態是很痛苦的。同時破壞別人對你的好意。相信他們的能力,相信他們的說話。如果你發現他們一番好意向你說謊,而你希望知道真相,你可以多謝他們的好意,但告知他們你希望知道真相,這樣會令你感到較為舒服。要幫助他們袒白,先決條件是病人自己要袒白。

相信孩子會成長,沒有自己他們仍然㑹生存。信任別人會為他們切想,信任上天(神)會照顧他們。你不存在時,太陽會繼續從東邊升起,世界還存在。

存有實際希望。

人要存有實際希望。不要希望明天有奇蹟出現,有方法治癒不治之症。但可以希望病情不要惡化太快,希望藥物可以控制病徵和沒有太多痛苦,希望能夠保留身體機能長些時間,繼續有合理生活質素。希望能夠活到某些重要日子,例如兒女畢業典禮,孫子出世或週年紀念曰。希望某些人能夠到訪,例如從海外回來的親友。

未經証實有效的療法也去試一試,主要是存有希望。或參與一些醫療研究,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能夠延長壽命。如果沒有延長壽命,最少在世時對社會有些貢獻。

感恩

死亡不是一件很個人問題。病者的死亡令親友痛苦,這不是病者的過錯。但病者的態度行為可以減輕或增加親友的痛苦。幾句感恩說話,和一些親切行動是給那些愛你的照顧者很大的的支持安慰、禮物和回憶。

因為感到自己的脆弱和有限,便要感謝上天一向給我們的照顧。感謝祂給我們生命和生活附以意義和力量。為所有的「有」而感到上天的照顧,感到上天愛我們,從而感到快樂,對它感恩,不會期望從它得到更多。如果不期望得到更多,便不會因為沒有得到更多和更好而感到失望痛苦。如果我們不能夠滿足目前的所有,將來亦不會滿足將來的所有,結果便是永遠地不滿足。我們對生命長短的態度亦是一樣。如果認為現時死去是太早,那麽幾時死去才不算是太早呢?因此,知足無慾和懂得感恩是快樂的泉源,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和「知足常樂」。

屈服放手、接受(Accept)

不停地戰鬥到底會令人感到心力交瘁。從投降屈服可以找到平安。但很多人不敢這樣做,因為他們認為放手、放開,放棄是弱者的行為。但相信凡事都會變得更好而放開執著,有信心上天會有好安排,信任別人會做得好,其實是强者有胆色的行為。想左右生命的安排好像想駕駛遊樂場的過山車到你想到的地方。生活的高低和不如意的方向始終會渡過,它會帶你平安地到達終點。如果你嘗試駕駛過山車,不祗途勞無功,還犧牲了享受乘坐過山車的樂趣。

拒絕承認有些事物是無可改變時,我們便會奮鬥到底,耗盡精力,內心不平安。要平安便要接受現實是怎樣便怎樣。不停地抵抗戰鬥和抓著控制權不放會破壞人際關係,製做緊張和恐懼,不能夠輕鬆地去享受平安喜樂。當覺得心力交瘁,便應停止爭扎,不再逆流而上,享受一下順水而下的快感吧。你會問:「我有絕症,在等死,怎可能放鬆?」你不放鬆,你争扎,因為你以為爭扎有用。如果你屈服接受,便會放鬆。如果你停止恐懼你病情的嚴重性,接受現實,放開執著,才會感到平安喜樂,活一個有質素的生活。

很多人做病魔的人質,被病魔扣壓著,不再快樂,不再發展。去接受現實好像除去心靈手拷,肉體還是一樣,但心靈得到復元。

看一看週圍發生什麽事,不要衹看到不好的東西。亦不需要知道這些事情為甚麼要這樣發生,生命和死亡本來就是奧祕,不可以用科學邏輯去完全明白。

當現實和期望不相乎時,遇到不幸的人時常問為甚麼會是這樣。沒有人知道為甚麼會是這樣。可能遲些真相會大白,問題是在於很多人現在立刻便想要知道為甚麼。

最好真的能夠放手,不計較事情為甚麼會是這樣,接受上天所安排,承認自己不可能知道事物發生的原因。很多老年人在回憶中發覺以前以為不好、不幸的事物最終有好結果。以為很好的東西倒頭來並不是很好。有一位在某方面很成功的人士,以前很不幸考不進大學。回想起來幸虧沒考進大學,否則目前可能沒有那麼成功。

我們常不知道甚麼是最好的,因此我們不需要做到最好、得到最好的或能夠控制一切。以前不知道,現在不知道,將來也無法知道。以為自己知道甚麽是對我最好祇不過是一種幻覺。計劃是需要做的,但在進行時常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使我們更改或甚至取消計劃,但無需後悔或怨天尤人。

放手(let go),不執著並不是放棄不做(abandon, give up),或逃避(evade)。可以繼續做適當的選擇,決定後便不計較後果,無論後果合意與否都接受,不去後悔當初做錯選擇,那便是放手。如果不做選擇,不決定下一步怎樣走,不繼續去走,那便是放棄。所以最好是放手但不放棄。不要太早放棄,但不要堅持太久。

不要執著任何東西,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不執著任何東西的人仍然可以擁有很多東西,仍然可以全情投入地去生活。關鍵在於你是否懂得如何在適當時候放下那些東西。如果你不懂得怎樣放下某些東西,你便會懼怕有朝一日失去那東西時所帶來的痛苦。這令你不敢去擁有那東西。因而喪失很多生活樂趣,這是可悲的。或當你擁有時,無時無刻處於恐懼狀態,担心失去所擁有的東西。當你真的失去你所執著的事物時,便會覺得如世界末日,人生毫無樂趣。被執著的不單是金錢地位權力,還有倢康、愛和關係。當我們擁有的東西或人物離去,或因自己的病痛和死亡令我們離開這些東西時,我們要懂得如何將它們放下。

為控制一切,有些人連聆聽別人也以為是屈服於別人。他們忘記怎樣做學生,忘記怎樣去聆聽,去接收他人的意見和經驗。

甚麽時候才可以屈服?任何時候和情況下都可以。出生不可以抗拒,死亡也不可以抗拒。在中間的時間便因拒絕接受現實而受痛苦。嘗試在急流逆游而上,終於和其他人一起在下游見面,所不同的祇不過是你已經筋疲力盡,沒有享受到順流而下的安寧和两岸美好的風光。

不是鼓勵你凡事悲觀被動,以不變應萬變。有時很明顯我們需要去改變一些東西。但要清楚知道自已的能力是做得到,那便一定要去做。不去改變便是提早放棄。歐西有一段經文這樣說:「神,請賜給我平安去接受那些我不能夠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去改變那些需要改變而我能力做得到的,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那些事情我能夠改變。」生命很短暫。學習一下怎樣在逆境中順流而下,學習在痛苦中快樂地活著。

有些人逆境求存的能力比較強,有些人比較弱。IQ (Intelligence Quotient) 智商用來反映一個人的智力。同樣地AQ (Adversity Quotient)能夠用來反映一個人在逆境中求存的能力。

(在本網頁有另一文章「接受」,更詳加討論屈服放手)

願意接受命運支配

願意接受命運支配,才能拋開受害感受,為痛苦開闢空間。不再自認受苦,回到不受病痛折磨的生活。向命運投降的結果不是失敗,而是勝利。

不知上天的安排。聖經「約伯傳」

Lost《迷失》電視片集,好人早死,嬰孩夭折,小童早死。原來是早些離開這煉獄,早些上天堂。

人際社交生活方面

完成未完成的事

完成未完成的事並不是為了死,而是為了病者還在生活的時候,並且為了病者死後還要繼續生活的人。

如果你能夠做到你喜歡做的事,你會覺得你的生命更有價值。很多臨終的病人覺得自己的夢想還未成真,或自己還未做得夠某些事,或後悔一生成為金錢的奴隸,想利用所剩餘不多的時間去做那些更有價值而被忽略的事。但差不多沒有人說自己賺不夠多錢,或後悔太早退休,太少積蓄。除非他們擔心家人不夠錢用,利用剩餘的時間賺錢增加積蓄,好讓他們生活得好些。

除了物質上的事,更重要的是了結心靈上的事。以前工作學業的時候,可能太忙,忽略了親愛的父母、配偶或兒女,或他們在你的心靈裏面簡直沒佔有任何地位。

了結心靈的事不一定是把一生人的不信任或缺乏溝通全數了結。這不是算總帳,徹底談清楚過往的苦樂經驗。總結舊帳或銷掉舊帳帶有生意味道,不好把關係當作生意,不要以利害得失來衡量跟旁人的關係。到了臨終一刻,往往沒有足夠時間和精力去料理這些舊有的執著迷戀、憎厭、恐懼和疑慮。

最好利用剩餘不多的時間做些較正面的事,對所愛的人敞開心靈,移去堵塞心靈的憎厭恐懼,將阻礙分享的東西統統放開,不希望從對方身上得到甚麼。例如向別人表達愛意、道謝或稱讚、道歉或饒恕,並要求饒恕。

我在世間能留下些什麼

有些人會想到「快死了,在剩餘的寶貴時間應該做些什麼?」但不久又會想到「算了吧!何必那麽辛苦,先享受一下吧!什麼都放棄吧!」两種矛盾心情互相交織著。

有些人在獲知得到不治之症時,就決心要在餘日無多的日子裡,為世間留下些東西。這種內在的深化,提升他們的生存意願,幫助克服絕症所帶來的痛苦。這使命感是使他們生存的支柱,所給予病者的精神力量,絕對不是微小的。它不僅可以確定病者的人生,同時也為他人帶來福音。

有些人被得到絕症的診斷打低,日日不做甚麼,消極地等待死亡到來。連一些未完成的事也不想完成。

有些人則相反,得知患有不治之症後,死亡的迫近擴大了他們的思索層面,人生意義的觀點大為改變,整個人生轉變得好像復活起來。他們不期待這個世界能夠給予他們什麼,而是他們能夠為這個世界留下什麼,在有限的生命中全力以赴。

他們決心要凝聚個人的人生經驗,貢獻於世。愛與勇氣能讓人盡全力發揮自己的人生,能在短期內凝聚出作為,實現了生命的目標,綻放出偉大的生命光茫。

這樣觀點的逆轉,是在人生盡頭始能體悟得到的。臨死者的生命方式雖因人而異,但是在最後階段時,「要做些什麼」的念頭普遍浮現。在寫出的文章中,交織著生命的感動、死亡的畏懼和苦惱。有人編織毛衣頸巾給親愛的人。以下文章提到幾種可行和有貢獻有愛心的活動,可作參考,比如整理一下相簿錄影帶,給每個兒女複製一套相片或生活錄影帶,給他們作為記念,自己亦可以趁機會回顧一生。

但不要野心太大,開始做一些不切實際,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留下很多東西給後人去完成,後人未必有你的知識經驗和時間去替你完成。同時,若是無法完成自己的心頭所願而感到百般無奈,實在是很悲慘的。要有一個週詳的計劃,明白當疾病惡化時,精神和體力不會和目前一樣,考慮能否在自己死亡前完成。

除了能留下甚麼物質東西之外,還能夠留下一些心靈東西,所謂遺愛人間。

服務別人

有一位曾患病的義工說:「我經歷這麽大的痛苦,外表難看,別人不明白我的感受。不知為甚麼,我好像比較以前能夠體會其他病人的處境,能感受到他們的辛苦掙扎,被旁人排斥的痛苦。」比較其他人,曾經患病的人對其他病人是比較多慈悲、開放和關懷。這是病痛所帶來的成長。它使人慷慨無私、親切和善、充滿愛心。病痛的悲劇變成愛與關懷。無怪乎很多病者在復原後或在穩定期能夠為其他病者作出很多貢獻,提高他們自己的人生質素。

整理一些舊相片或生活錄影片

有很多人在未患病前都很忙,每次活動都可能拍照或拍下錄影,但在活動過後便將照片或錄影帶一邊閣置,好壞的參成一大堆。同時,相片祇一份,子女有幾人,不知如何分配給他們。

我有一位病人將好的相片選擇出來,然後素描(scan)為電子檔案,復製數份光碟,每個孩子一份。這是他一向很多年來想做的,無奈雜務纏身,一拖再拖。現在因病不能工作,才有機會去做。

照片、錄音帶和錄影帶將病者音容和智慧留給後人作紀念。在整理過程中可以加拍一些自拍錄影,將自己的心聲訴說出來,有時還可以幽默一下。

整理過程能夠幫助病人回顧以往。朋友探訪時可以一起觀看,回憶一下陳年有趣和有意義的事,亦有助回顧一生。同時,亦可以親自選擇一些相片和錄影,在將來葬禮儀式中放影。

將擁有分給親友

分他的擁有給親友們,跟㯫他們的喜好,給他們合適的東西,對他們有用外,還可以留作紀念。比如手錶、手飾、書籍、唱碟、電影碟等。但要留意金錢上的價值,不要使自己後人不滿意,有時可能要先和近親相量一下是否適合。如果不知怎樣分,不妨找一天邀請親友到來,譲他們選擇合適他們的。否則在病人死後,後人為免麻煩,便將很多東西拋棄掉。還可以在書籍內寫幾句勉勵說話。

有些人可能不喜歡已經去世的人的遺物,所以不要勉強別人接受。為免他們將你的寶貴東西扔掉,最好先始聲明,如果他們不想要,你不會生氣。

最重要的分東西當然是遺產。為避免後人有爭吵,最好先立一遺囑。要遺囑有效,最好有法律界人士幫助和有証人,還有是要盡量公道,不要令某些人不滿而挑戰,最終令後人對簿公堂,廢時失事,勞民傷財,破壞感情。在決定前最好能夠和所有有關人士公開討論一下,聽取意見,和令他們明白你的意見。如果沒有遺囑,處理遺產分配是很復雜的。

不同地方有不同遺產法律制度,為避免支付大筆遺產稅,最好在病者死亡前處理好。在澳洲,自立成年兒女從病者退休金得到金錢要付稅,在病者死前給他們,可以省回很多金錢。

臨別的禮物不一定是物質性的,一句贈言、一個吻別、一篇祈禱祝福、一個電話或電訊問候或告別等等,都能夠成為永存的紀念品。

相聚

很多人勞勞碌碌,為將來生活囤積,為家人或下一代囤積,而忽畧了家人和下一代所需要的不是這些,而是同聚在一起的快樂時間。當時日不多時,後悔以前的行為,珍惜相聚的時間,彌補以前的不足。

盡量找機會與家人或心目中比較特殊的人相處。

探訪一下老朋友,向他們道別。很多人可能無法處理他們自己的感受,或不知道怎樣面對病者的感受、說話或外表的改變,不敢和病者接觸。有些人則有錯誤觀念,以為癌症會傳染,不敢探訪病者。即使如此,他們可能仍然關心病者。同時亦恐怕病者因此誤會他們不重視友情,對他們不滿。如果病者發現某朋友好像在疏遠自己,要撫心自問到底是朋友疏遠自己還是自己離開他們。如果是朋友疏遠自己,不妨給他致電,找出原因,協助他們感到較自在。

寬恕及道歉

通常可以看到臨終病人寬恕他人和向人道歉,求被原諒,他們希望帶著一顆寬恕的心和潔淨的身體,無怨無悔地離開世間。除了原諒別人,也要原諒自己。(本網頁有另一文章討論「寛恕及求被寬恕」)

善待自己

愛自己、善待自己、不要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沒有做得足夠而不停地責難懲罰自己。這樣可能是因為自己或別人所定的標準定得太高。無論原因如何,有病的人很容易厭惡自己,認為自己需要為疾病負全責,或認為自己罪有應得被上天懲罰。因此,對自己不好,甚至會傷害自己,或不知不覺地放棄改善自己。自少長輩教導我們要待人如己,但其實我們亦要待己如人。你善待別人、慈悲對待別人、原諒別人、接納別人,愛別人,那為什麼不能如此對待自己愛自己?

臨終的人有時會覺得幾十年來庸庸碌碌地過去,沒有甚麼貢獻,枉過一生。但有幾多人真正能夠轟轟烈烈地作過大貢獻。不切實際的評估自己祇會令身心受創傷。每當你有負面的想法,試圖找一些正面的東西來中和一下。對待自己愛自己好像父母對待我們愛我們,或我們對待自己的兒女和愛他們一樣吧。

去愛和示愛

祇有在失去物質享受時才意識到這個世界祇有愛是可以永遠存在,不被毀滅的。祇有愛所引起的感情漣漪和記憶是永存在別人心中,死亡不可能將它奪去,死亡終止生命但沒有終止關係。人雖死,精神仍存在。

祗要能為世間留下些愛的話,則可以自死亡的恐佈中得到解放。至愛不僅可以克服死亡恐懼,還可以激發出生命的火花。

(本網頁將有另一文章討論「愛」)

忘記(Forget)

忘記以前的輝煌成就,擁有,權威,財富,才能,或甚至野心。如果時時將目前情況和以前比較,一定感到不開心。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要去理會以前輝煌的日子(good old days)。

有些人痛苦因為無法做到對別人的承諾。別人不計較,反而自己責駡自己。所以連以前向別人的承諾,也可以跟別人交待一下便忘掉。因為疾病而引致爽約是能夠被人接受的。有些人忘不掉別人的承諾,欠債,倒頭來繼續不開心。

對於成見論斷的執著,對於過往慾望的迷著,這一切所帶來的痛苦遠超過疼痛。接受過去的事物己成過去。不好的無需去否定或嘗試去忘記,學習怎樣去寬恕體諒自己。

<菜根潭>其中一節:「風來疎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莊子有智人若鏡的比喻,事來如如反影,事去不留痕蹟。凡事拿得起要放得低。

莊子在大宗師篇說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能夠「坐忘」。顏回說「墮支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是謂坐忘」「墮支體」是心念脫離肉身,「黜聰明」是拋棄聰明,「離形去智」是重複以上兩句意思,是指靠精神修煉消除心中的私慾、雜念和偏見。「智」字有假聰明和作偽的暗示,去掉後,便進入一種虛空静寂、無我自由的心靈狀態,就能「同於大通」。「大通」即是宇宙。所谓「同於大通」就是與大道或天道溝通,與道同玄。其性質就是通過「坐忘」而達到「復歸於樸」的「道」的境界。「樸」即未被雕琢的玉石。

常聽到人說:「Forgive and forget」(寛恕然後忘記)。那是否容易?被別人大傷害是畢身難忘的。甚至患有老人癡呆症的人仍然能夠記起很久以前被人傷害的事件。如果真的忘不了,不要迫自己去忘掉那件事,主要的是雖然仍然記得,但不繼續被那件事影響。

祝福

在新年、生日派對或在賀咭上常見到這些祝福:祝你健康快樂、祝你青春常駐、祝你龍馬精神、祝你心想事成、祝你生意興隆。。。但沒有祝你得到好死。祝福是一種希望上天給予的好東西。聖經敘述雅各伯祝福子孫,除了病者的家屬可以祝福病者早日康復外,病者對親友的祝福遺留給他們永恆的親切感。例如病者可以祝福子孫快高長大,學業有成,對社會有貢獻等。尤其是中國人認為人死後有很大威力,可以保護後人。病者的祝福給後人很大的支持,以為病者死後在冥冥中會幫助自己。

道別

很多人在臨終的一刻,痛苦和恐懼緊緊封閉心靈,無法向至愛告別。有些人有太多俗事未了,未能好好和週圍的人有心靈接觸。

告別也要因人而異。有些人從老遠跑來探望,在此一別後,可能不能再見,便一定要和他道別。但不要每天和照顧者道別,重覆地勾起雙方心情痛苦。要真正道別,一定要雙方都明白病情的嚴重性和接受病人將死這事實。

身體是陪伴了自己幾十年的老朋友,在快要和它離開的時侯,少不免依依不捨,不妨也和它道別。

怎樣說話

以上所討論的寛恕、道別、祝福和甚至表達自己對死亡的恐懼等都要靠和別人溝通,最常用的溝通方式是面對面的談話。但很多時基於種種因素,比如以往的關系,磨擦,對方的性格等會令到詞不達意,不能盡說心中話。有些人在未說前已經有些顧忌,不知對方的反應會是怎樣,可能會令自己手足無措,不如不說。

第一步是決定溝通內容,是不是很重要?如果自己不能決定,不妨找一位朋友相討一下。將每一點寫下來,衡量一下那幾點一定要說,那些可以以後看情況才決定。亦可以寫下每一點怎樣說,這樣可以減少恐懼和混亂。如果真的不敢面對面說,亦可以由第三者讀給別人聽或寄信給他們。當然面對面溝通比較寄信有很多好處,你可以有即時回應和討論。

(我將另有文章討論怎樣溝通)

珍惜現在

病人很喜歡問醫生自己還能活多久。醫生祇能夠回答一個平均時間,比如這一類病症和這嚴重性的病人平均可以活六個月,這祇不過是一個平均壽命,一半病人活不到這時間,一半病人活多過這時間。但事實上個別這類病人的存活率相差很大,有些祗活兩個月,但有些長至一年。所以病人不要以為自己能夠活到平均時限,應該好好珍惜時間,好好預備,隨時出發。

生命將盡,應珍惜每時每刻,去好好地感受每一時刻所發生的事。令到每分每秒都能夠享受。不要浪費在無謂的爭吵,勾心鬥角或擔心不大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上。

活在當下,祇看目前

活在當下並非排除過去。活在當下是指祗對目前發生的事作反應,不要後悔以前沒有做甚麼或內疚以前做了些甚麼。亦不要担心將來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的事。

當下要好好計劃,但不要擔心將來。計劃是安排甚麼時候做甚麼事,做了之後未必得到預期的後果。後果給很多因素所影響,而這些因素是不受我們控制的,擔心亦沒有用。擔心不能夠改變後果,祇會負面地影響我們的情緒,增加痛苦。

很多時聽到:「明天會更好。」明天是不是更好,沒有辦法知道。如果你有辦法令明天更好,為甚麼不令今天也更好。有病的人常預測明天會更差而令到今天不快樂。那又何必?損失了今天可以快樂的機會。有一個因病而辭去職務的行政人員,打開他一向用來預約見客的日程表。前面的日子密密麻麻地填滿,後面的空空如也,他担心以後的日子怎樣過。但幾個星期後,他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他能夠做他想做的東西,見他想見的朋友,事情不需要預約安排而發生。

有一對很恩愛的夫妻,因為妻子快將死去而傷心,她不知道要等多久才可以再在天堂或陰間再見她的丈夫,但其實人死後時間長短是否和現世一樣呢?她的丈夫可能廿年後才死,但她可能祇等了相等於人間數秒的時間便可以和丈夫重敘。目前的痛苦祇侵奪了两人緊有的寶貴時間。

醫護人員或義務探訪者對病人的印像和家人對病人的印像是很不相同的。病人的女兒見到她現在的父親外,腦海裡還存在著她在童年時認為他是英雄的印像,或是一個常不批准她太晚回家,當她的功課不好時便打罵她的暴君,或是一個時常飲到醉薰薰很晚才回家然後打罵母親的酒鬼。可是醫護人員或義工所認識的他祇是一個現在的他,他們沒有被他以前的態度行為影響他們所見的。他們所見到的他是一個比較真實現在的他。衹有被他們對自己的父親的印像所影響。如果他們認為父親是一個慈祥的長者,他們會認為這病者亦是一個慈祥的長者。他們亦會被病者以前的職業影響。如果他曾是一個地產經記,而他們曾被地產經記欺騙過,他們對他的印像可能打折扣。因此,我們要知道自己是帶著一個甚麽顏色的眼鏡看別人,如有可能的話,亦要知道別人的眼鏡是甚麽顏色的,才明白為甚麼他們這樣對待病人。

歷史往事影響我們見到認識明白別人現在真正的他。真正認識明白現在的新相識是比較真正認識明白現在的舊相識容易。相識愈長久愈難正確地認識明白現在的他。認識自己最長久的人是自己,通常往事歪曲我現在所見到的我,我祇見到我想要成為的我、一個理想的我,而不是真真正正現在的我。不妨認真地不偏私地好好觀察當下的我是怎樣的,抽離一下,站在別人的角度,觀察一下自己當下是怎樣的。

和家人生活,是和現在的他們生活。和朋友來往,是和現在的他們來往。要現在活得快樂,便不要做往事的奴隸。集中我們的注意在當下,看清楚目前的情況。如果不活在當下,便不能清楚見到現在的自己和別人。這並不是要忘記一切往事,而是要明白往事已已,不再計較得失功過,接納他們,接受所有人目前都是平等美好的。

如果活在過去或將來,你便失去現在。如果你衹見到瑕疵,便會失去很多美善。「現在」這詞的英文是「present」,它的另一意思是「禮物」。所以活在當下現在,便是擁有禮物。

去正視這一刻,完全活在當下,時刻參與自己的生命,觀察自己的感覺、所見所聞。不去分析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事為甚麼如此發生,應否如此發生。

計劃

活在當下並非排除過去。不去後悔以前沒有做甚麼或內疚以前做了些甚麼。活在當下亦並非不去計劃。祇不去担心將來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的事。

當下要好好計劃,但不要擔心將來。計劃是安排甚麼時候做甚麼事,做了之後未必得到預期的後果。後果給很多因素所影響,而這些因素是不受我們控制的,擔心亦沒有用。擔心不能夠改變後果,祇會負面地影響我們的情緒,增加痛苦。

有些病者按自己的心意為自己的事情作出決定,參與選擇自己的治療計劃。在餘下的生命裏成長起來,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在離去前,活出真我,在離去的時侯感到稱心和無憾。

選擇和決定怎樣護理自己。到了某個階段,治療對癌病患者已經不再是問題的全部,病者的個人意願才是最重要的一環。最好參與計劃自己的喪禮和後事如揀選壽衣、棺木、墳場和墳墓等。向家人傳達所希望的葬禮儀式,渴望誰人能夠出席喪禮,播放著一些自己喜愛的音樂,與當天該穿什麼衣服,一一交代各樣大小事情。

有些人比較堅強,抱著樂觀的態度,能夠自主地控制環境,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頑強的鬥志,沒有絲毫氣餒的表現,所做的雖然對肉體方面沒有什麼幫助,但是最少也可以滿足他們心靈的渴求。

好好計劃你的最後旅程、道別、喪禮。有些人害怕提起這些東西,遑論實行。改變觀念,然後去做。立一遺囑亦是計劃之一,令後人好跟著你的意願辦事。

立一張持久監䕶權(enduring guardianship),預先寫明當自己昏迷不能作決定時,作或者不作那一程序。例如用不用導管喂食、肺炎時用不用抗生素、死亡時用不用心肺按摩等。或立一張長效委託書(enduring power of attorney),委託某人當自己昏迷不能作決定時,可以為你作醫療上的決定。你可以同時都設立以上兩種指引。需要在病人還意志清醒時簽立,最好有法律人士協助和有証人在場加簽。

選擇合適的生活方式

各人所需要的不同,有些人需要很多的宗教儀式和祈禱,有些人需要很多獨處,有些人需要很多人陪伴,熱熱鬧鬧才可以渡過一天。有些人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的需要。沒有那一種是對或是錯,最主要的是各人清楚知道自己此時此刻是怎樣和需要什麼。

你會選擇引退,避開別人,在這個世界失踪。但這樣你可能失去別人的支持。不要將所有感受抑壓起來,每日擺出一個笑臉。批准自己哀傷時痛哭,適當地生氣、恐懼和哀悼接二連三而來的損失,甚至哀悼那些預期的損失。

不過,不要長久有負面生活。要注重那些好的事物,如親朋的探訪,珍惜自己還擁有的能力,嘗試有尊嚴地勇敢地活出自己所選擇的生活方式。

跟進世界大事

很多人以為臨終病人不再理會這個世界發生的事。其實很多病者都每天看電視、讀報紙,跟進新聞大事的發展。他們有興趣知道自己死後親友們將會怎樣。

有留意世界社會社區活動問題,親友見面也有話題,不用常祇圍繞著病人的病況。病人也可以跟據他的經驗分析一下目前情況,後人可以從中得益,病人覺得自己還有用,有多些尊嚴。將注意力分散到身外事,病人的疼痛和其他病徵都可能減少。

保持活躍的生活

集中注意力在你有興趣、你覺得重要和你最担心的事物上。

你的主要興趣是什麼?你最關懷的是什麼?誰是你背後的動力?你是誰?清清楚楚知道什麼對自己是最重要的。對自已有一個很清楚的形像。

你是誰?你是不是真正一如你所想像的你一樣?你在社會和家庭中的角色是什麼?你有沒有好好地充當你的各種角色?除去了這些角色後,你還是什麼?你不祇是你所有角色的總和。當你因病未能履行你所有角色時,你還有一個內在的個體,還是一個很重要的人。不要因為你不能履行任務而感到自己是一個沒用的廢人,因而沮喪。找方法令你保持自我和自尊。

(在本網站另有文章更詳細討論「我是誰」,「尊嚴」和「自尊心」)

重病時常令病者失去目標。為什麼要這樣生存下去?何去何從?既然不能夠做些甚麽,那今天為什麼要活著?這會令你抑鬱沮喪。所以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比如在去世前要做到或見到什麼東西,如讀完一本書或見到兒子或孫女結婚。甚至如一日那麼短,亦可以定一個目標,要做完一件什麼事,如幫手做一些不用粗勞的家庭瑣事。但必須根據自己的能力定目標,不要野心太大,否則失敗帶來的掃興會令你不再嘗試。亦不要為自己不能定高目標而沮喪。

現在可能太遲去參與某些活動,但還有很多活動是可以在你的能力範圍內來參與的。亦不要認為太遲去轉變自己的興趣。

雖然體力的有限阻止你參與某些活動,但你可以利用你的經驗和溝通能力來作貢獻。一個帶微笑和善意的分享能夠給很多人鼓勵和支持。當你參與活動時,盡量投入,找尋樂趣,不要計較成敗和担心是否完美。

宋明新儒家程灝的詩: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皆慶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化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病人最好能夠做到前六句的事。我將最尾兩句改為「健康不淫老病樂,人人到此是豪雄。」中國的英雄不是戰勝外面的人,而是戰勝自己的人。

 

在以上討論的項目中,有些人發覺某些項目對他們有用,但有些人則相反,同樣做法帶來不利後果。比如有些人在回顧一生時感到痛苦。所以人人需要知道,什麼東西和做法會帶來好死或相反效果。自己要好好衡量一下,選擇適當的去做。這些做法跟他一生人的背景、際遇、性格和成就很有關係,最重要的是病人應有絕對自由去選擇決定怎樣去做。

很明顯好死沒有一個黑白分明的公式,適合所有人。如果有的話,所有人祇要上一個課程,然後跟著公式去做,便得到好死。

同時,家人朋友和照顧者對好死的觀念態度也同樣重要。他們的觀念態度和做法會不知不覺地影響病人的觀念態度和做法,間接地影響病人能否好死。他們的態度和病人的態度不同時,便會引起磨擦,雙方可能不能夠圓滿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病人得不到好死,親友在病者死前和死後繼續感到痛苦。